词条 | 函谷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函谷关分类:【文化精萃】 有古关、新关两处。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战国时秦置。东自崤山,西至潼津,大山中裂,绝壁千仞,有路如槽,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在谷中,因以为名。楚汉之争时,刘邦入咸阳,遣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即此。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县东,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因家住河南宜阳,耻为关外之民,上书东移函谷关,于是在公元前114年 (元鼎三年),徙函谷关于新安,于故关置弘农县,东移300里,故名新关。汉末灵帝时,为阻止黄巾起义军,于洛阳周围置八关都尉,函谷新关为八关之首。 位于河南省灵宝县。贾谊曾认为“秦得崤函,而六国之灭始此”(《过秦论》)。说明函谷关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秦函谷的确切地望历来不十分清楚。近年调查所知,秦函谷遗址是一条长达十余里的深谷,东接弘农涧,西临黄河边。关楼在灵宝县王?村东。东城墙在一条山岭处,西城墙在上院村。在这些城墙遗址上,可以看到夯土层,以及大量铁铤铜镞。 历史上的函谷关有三个:一是秦函谷关,二是汉函谷关,三为新函谷关。秦函谷关也称古函谷关,在今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西踞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这个关最早叫桃林塞。据《史记?老子列传》及元大德四年《重修太初宫碑》记载,早在周昭王二十五年,就曾派尹喜为关令。当时,老聃(老子)窥周室衰微,无奈出走,行到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挽留,于是不得不在这里著完《道德经》。“老子著经处”,在关之左方。老子当时的住宅就是太初宫遗址。民间传颂的“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汉函谷关,在今新安县东北,今新安县城东门有“汉函谷关”石额。《灵宝县志》说,汉兴之后,把关中作为帝畿,关之东,称为关外。新函谷关(也叫魏函谷关),在古函谷关北5公里处,函谷关移新安以后,在汉武帝原关址设立弘农郡,郡治在弘农县。三国时,魏武帝曹操西征张鲁、马超,为迅速转运兵马粮草,命许褚在靠大河岸边开凿隧道,筑起关楼。在曹魏正始元年(204年),弘农郡守从新安把函谷关迁到此处,建关设卡,人们把它叫“新函谷关”或称“魏函谷关”。现在该关旧址尚存,还留下烽火台和古道踪迹,人们可以登临观望古代峥嵘岁月的战场。 位于市区北王垛村。我国最早的军事重关之一。西接秦岭,东临绝涧,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山谷深险如函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建关,日落关闭,鸡鸣开启。汉置关都尉戍守。历史上六国合纵攻秦、秦昭王献三城、刘邦守关拒项羽、唐军与安禄山叛军的桃林大战等皆发生于此。流传有老子过关、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儒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相传老子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现存有太初宫、鸡鸣台、望气台、函谷碑林、函谷夹铺、箭窑等古迹。又河南新安县东有新函谷关,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建,系函谷关旧关移置而成。 古时重要关隘之一。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战国秦置。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苏秦所谓“秦有崤函之固”即指此。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联合攻秦,至此败还。公元前207年,刘邦西入咸阳,遣兵守此以拒诸侯军。汉置关都尉戍守。元鼎三年(前114)徙关于新安县后,改置弘农县于此。现仅存关门。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东。元鼎三年移此,去故关300里,故名新关。东汉中平元年(184),因镇压黄巾起义军,置八关,此即八关之首。三国魏正始元年(204)废。今遗址尚存,陇海铁路经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