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风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2 风骨古代文学伦理概念。语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存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提出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的要求。 风骨fenggu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品内容和风格的审美要求。“风”主要指作家的情感、性格等主观精神因素反映于作品而形成的风格。“骨”则主要指作品内容表现出的义理充足、气势恢宏的精神力量。 风骨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本来是指人的精神和体貌,“风”即风采,“骨”为骨相。刘勰把这一术语移用于文学批评中,要求文学作品也要象具有“风骨”的人物那样富有神采,劲健有力,即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充分感人的思想内容和精纯要约的言辞。 风骨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论诗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曰:“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故炼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但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从文学批评史上看,“风骨”说是从中国优良的文学传统中概括出来的,并为后代进步文论家所继承,它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