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公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公岛分类:【传统文化】 横列于威海湾内,距威海码头水程4公里,面积3.15公里。属胶东半岛海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地处黄海北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共扼渤海咽喉,素有“东隅屏藩”之称,为近代军事重镇。青松绿槐覆盖全岛,白云海鸥点缀海天。主峰旗顶山,海拔153.5米。清人王兰生曾赋诗赞美岛上空气清新绝尘,远离哗嚣,惬人怀抱。相传汉末皇族别支避乱此岛,有魏黄初碑记,已佚。或传说,昔年有南船遇风飘至岛上,濒危。忽见一对老夫妻,自称刘氏,前来搭救,并馈以食物,旋忽隐去,百寻不得。船民皆以为神仙,遂立庙祭祀,称刘公祠,岛称刘公岛。明初为防倭,移民居住开垦。清末为防外来侵略,设北洋水师提督署。西有龙王庙,占地300平方米,明末修建,有前后殿、东西厢,举架砖木结构,古朴典雅。正殿中间有龙王塑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巡海夜叉,两边墙壁彩绘古代传说故事。1978年重修。有环岛、环山公路,环岛旅游马车,以及宾馆饭店、钓鱼台等设施,供人游乐。1992年,刘公岛已辟为国家森林公园。 旧时重要军港。在山东半岛威海市。清北洋水师提督衙门所在地。威海港三面环山,东临黄海,刘公岛独立在海湾中间,与附近诸小岛分列海中,形势十分险要,成为天然的海防据点。清末岛上除设立海军提督衙门外,还修建了炮台、靶场、军火库、电灯厂、信号台、铁码头、船坞及旱井等军事设施。为培养海军技术人才,岛上还设立了水师学堂,成为北洋海军的主要基地。衙署建筑群背山面海,气势恢弘,四周围以墙垣,中轴线分前、中、后三堂,以长廊连结东西两院。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与日本侵略者鏖战于黄海上,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督战,壮烈殉国。新中国成立后,将提督衙门辟为甲午海战文物陈列室,供人凭吊参观。 横踞威海港出口中央,距市区码头约2.1?,为环翠区海上天然屏障。据传此岛为“海上刘氏别业”,故称刘岛、刘家岛、刘公岛。岛东西长4.08公里,平均宽度0.77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4.77公里。岛上峰峦起伏,主峰旗顶山海拔153.5米。青松绿槐复盖全岛,山光水色,风景如画。清光绪七年(1881年),北洋海军在岛上设工程局、机器厂、屯煤所等。后又以此岛为基地,设电报局、建提督署、修铁码头,筑炮台。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复没,刘公岛遂为日军占据。1898年被英国强迫租借。1948年12月刘公岛获得解放。现在北洋海军提都署等古建筑群修葺一新,议事厅辟为展览室,陈列甲午战争的史实照片、图表等,以供瞻仰凭吊,刘公岛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