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宗周的教育方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刘宗周的教育方法

分类:【传统文化】

刘宗周(1578―1645)字启东,号念台,学者称念台先生,明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晚明时期著名学者、教育家。刘宗周虽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家境悲惨,幼年时身体虚弱,母亲因此忧虑成疾,又因为家贫,只好忍病不治。万历二十九年(1601),刘宗周考中进士,但等他成名回家时,母亲已经死了,刘宗周在家为母亲守孝,守丧期满后被选为行人,但没有到任,继续在家居住7年,直到祖父祖母死后才到官所。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刘宗周被起用为仪制主事,后来又升调为光禄丞、尚宝、太仆少卿等职。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冬,召为顺天府尹。他到任后,政策法令一新,对豪门大户的限制也比较有力。崇祯八年(1635),内阁需要人才,刘宗周被推荐为工部右待郎,十五年(1642)八月,升为左都御史。同年11月,刘宗周邀集众官员拯救姜?、熊开元,因此被革职。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后,清兵入关南下。刘宗周与朱大典等召募义勇,投奔福王,企图抵抗清兵,挽救明王朝的灭亡。但由于福王政权被马士英等奸臣操纵,政治极端腐败,刘宗周及其他忠良遭受迫害,致使南京沦陷,潞王投降,杭州失守,刘宗周眼看大势已去,决定以身殉国,便投河自杀。但由于河水不深被船工救起,未死,绝食23日而亡。

刘宗周幼年受外祖父的教养,成年之后拜许孚远为师,曾与东林书院的高景远等共同讲论。他在北京参加过百善书院的教育活动。在几次罢官期间他都从事教授学生的活动。在浙江,他修筑有蕺山书院,所以学者称他为蕺山先生。他还修筑证人书院,邀集志同道合的学者们共同讲学。就是在他决定以身殉国的日子里也没有一天不同学生们探讨学问。刘宗周在教育方面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证人主义的教育论;二是读书法。

在证人主义的教育论中,刘宗周规定了教育的目的是叫学者学习做圣贤,即学习做一个有完全性格的人。学习做这种人的方法是“证其所以为人”。这个方法的核心是“证其所以为心”。因为人的性格的完全就是他的心的完全。完全的心不是别的,是“一元生意周流无间”。一个人的修养达到这个地步就是圣贤了。然而,学做圣贤(完人),首先就得立志。如不立志就象大海里航船一样,苍苍茫茫,不知怎样行驶。有了志向就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刘宗周认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有三个程序:第一是坚守。就是要有坚强的毅力,虽然中途遇到困难也不改变志向,而且沿着既定方向坚持奋斗下去,虽有便宜可贪也不改变。第二是安定。即要求学者在认清路线方向后,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去认真研究,而且要态度坦然的进行,不为别事所拘束。第三是工夫逐渐成熟,便达到目的了。这就是刘宗周关于学习进程的解释。他又认为学习做人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所以,必须向内部用力而不是向外追求富贵功名。

在读书方法上,刘宗周采用朱熹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大学读书法。他说:“学者诚于静坐得力时,徐(慢慢地)取古人书读之,便觉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引导而辅助),提撕(提醒)、匡救(挽救而回正路)之法皆能一一得之于我,而其为读书之益有不可待言者矣”(《读书法》)。刘宗周把一般人的读书法分为三段:第一段先读《小学》,次读《大学》、类推至《中庸》、《论语》、《孟子》等。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大学》是纲领,《中庸》是精华所藏。儿童必须在学习《小学》、《大学》、《中庸》之后,按照《论语》、《孟子》去实践。第二段读《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他认为这五部书能发挥人的心的机能。第三段读《四书》及《纲目》。他认为《四书》可以追朔源流,《纲目》可以考究世变。到了这一步,圣贤的道理就一一心领神会了。除此而外诸子百家都可以作一般的了解。至于读每一部书的程序,刘宗周还是按照《中庸》上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步骤。刘宗周的著作收集在《刘子全书》内,其中教育著作有《证人要旨》、《证学杂解》、《读书记》、《读书法》、《原学》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