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分类:【传统文化】 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曾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临察御史等职。与柳宗元等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后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主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上、中、下三篇。认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万物“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曰虫,倮虫之长(指人),为智最大”。并指出,“空”、“无”亦为物:“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资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乎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藏乎内也”。“乌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古所谓无形者,盖无常形尔,必因物而后见尔”。以“数存而势生”的命题,阐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在天人关系上,认为天和人各有其能,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光辉命题,以“天非务胜乎人”,而“人诚务胜乎天”,划清了天与人的根本界限,一方面反对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以万物“交相生还相用”是“万物之所以无穷”概括了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及其“生生不息”的动因,把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社会历史观多散见于一些诗作中,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自然界的变化喻说社会的发展;“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揭示出历史长河中新陈代谢的永恒规律。他反对“循往以御变”,主张“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唯变所适”。一个“变”字,概括了他朴素的历史观。其哲学思想既是当时生产斗争和自然科学成果的新概括,又是对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新发展,上承先秦之余绪,下启两宋之先河,在中国哲学史上所达到的成就,是非常硕大光辉的。 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比韩愈要小4岁。贞元九年(793年)登进士第,次年,又登博学鸿词科,是个才高学赡的志士。唐顺宗时,参加王淑文的永贞(805年)革新运动,为改革派中的核心人物。后来因此贬谪在外,沉沦20多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才召还京城。晚年多病,退居洛阳。 刘禹锡是唐代中原卓越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而他在哲学思想方面的成就,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的。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古老而又复杂的问题,古代哲人中唯心论或唯物论者,都对这一重要问题作过探索,并展开争论。刘禹锡的哲学探讨,就是以天人关系作为中心课题,他的代表作《天论》,对这一复杂的哲学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刻的总结,从而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古代对天的概念,一直存在两种绝然相反的看法:一是认为天是具有高度智慧的神明,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二是以为天没有意志,只是人们对自然本身的总称。对天的概念是天人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决定着对天采取不同的态度,以及对人世事务的不同处理方法。刘禹锡对天的观点基本上属于后者。他在《天论》中对天和人下了一个简要定义:“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给天和人赋予了自然的性质。 刘禹锡为了进一步阐明天和人的物质性,又举例说:天虽然有三光日月,万象神明,“然其本在乎山川、五行。”以物质性的山川和五行作为根本。他还说,人虽有精神知觉,“然而其本在乎肾、肠、心、腹。”以这类内脏器官的物质性,作为存在的根据。在他看来,凡属有形的东西都是物,“形而大者”的天,只不过是大物而已。因而剥夺了天对人的统治,取消人对天的依赖与崇拜。 刘禹锡还把对“有形”的天的讨论,转向对“无形”领域的探索,他说:“空者,形之希者也。其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资于有,必依乎物而后形焉。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于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藏乎内也。”认为世人所谓的空实际上其中充满了人眼看不到的希微的气体,没有固定的形态。柳宗元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中说:“所谓‘无形者为无常形’甚善”,完全支持他这一观点。宋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的最基本的论点“虚无即气”,被其后五六百年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推崇为至理名言,实乃导源于刘禹锡这一论点。上述引文的后半段比较艰深,但极为重要,它接触到物质存在与空间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他认为,空间除了充满气体之外,它本身具有长、广、厚三维构成体积,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而形式本身也是作为物质对象的客观属性而存在,世界上并不存什么真空或虚无。 刘禹锡宣称,天地万物莫不“乘气而生”。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唯物论思想的中心和主流。物质性和气的观点,为刘禹锡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把关于天人关系上的神密主义一扫而光,从而在根本上否定魏晋玄学中的“以无为本”的空谈,以及宗教的以空为宗的说教。刘禹锡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理论,是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前提。 刘禹锡认为自然万象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他提出理、数、势三个概念作为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则。他说:“以理观之,万物一贯也。”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道理,这个纷然杂陈的大千世界,才能为人们逐渐认知。但这个规律不是毫无内容纯抽象存在,而要具体表现在数量关系上,他明确指出:“必有数存乎其间焉。”理与数两者相结合,构成种种客观条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数成而势生”,任何事物永远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刘禹锡以天来说明自然的物质性,以理阐述物质发展运动的规律性,以数指出规律的必然性,以势规定一切变历的趋向性,完成了对自然的一幅完整图案的叙述,很系统地表现了刘禹锡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其逻辑之严密在古代思想家中是很少见的。 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刘禹锡继承了荀况的思想,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他认为天(自然)与人各有所能,他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论?上篇》);天和人既是具体有形的物,都有一定的限度,不是无所不能。“天之道在生殖,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篇)。就是说,自然界动植物的繁衍,依照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法则,只有强弱之分,而无是非可言。就是原始社会的初民,也是“天之道”占着主导地位,“气雄相君,力雄相长”。所以刘禹锡说:“天之能,人固不能;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他把天的作用和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就显得有理有据了。 刘禹锡还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人从物及动物中区别开来,他说人是“倮虫之长,为智为大,能执人理,与天交胜”。而且人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站在主动的地位,“天非务胜于人”,“人诚务胜乎天”。就是说,自然没有意志来战胜人,而人却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要征服自然,历史文明的不断进步,就是人对自然取得胜利的记录。 他肯定人力胜天的行动,但指出人能胜天不是消灭天之道,除掉天之能。人能改造自然,但不能创造客观自然规律,正相反,由于人们尊重、控制和利用这些规律,才能“制天命而用之”。例如,春天阳而万物萌生,秋季阴而果实成熟,这是天道即自然的规律,人们根据这一规律,春天种植庄稼,秋天收获谷物,“用天之利,立人之纪”。如果忽视或违反这些自然规律,在秋天去播种五谷,虽加十百倍人为的努力,也将毫无所获。 刘禹锡的文名很大,人们都知道他是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但他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比当时一般哲学名家都要多,有些直到现在还很有启示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