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勒勒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勒勒车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族、达斡尔族等使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旧时流行于蒙古地区,因地区和民族不同,又有“辐辐车”、“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哈尔沁车”、“哈写特力格”、“达斡尔车”等多种名称。多用桦木制做,有两只高4尺多的木车轮,适合在草地上行走,有“草上飞”的美称。也可在沙漠、积雪、泥泞地带行走。多用一牛挽拉,多车首尾相接,一人可驳三、五轮乃至十余辆。此车的使用历史悠久,公元3―6世纪甚至更早一些,我国北方草原牧民,已在使用类似的大轮车。据《魏书?高马使》记载,当时勒勒人善造一种轮子高大、轮辐甚多的大车,因此被称为“高车人”。达斡尔族也曾以善造大轮车而知名。 亦称“辘轳车”、“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等。流行于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之中,是北方草原上古老的交通运输工具。车身小,双轮高大,直径大者可达一米四五左右。车身、轴轮均多用桦木制成,轴径如椽,结构简单,易于修理,轻便易驾。适宜在荒山僻野、沼泽河溪和茫茫草原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一般以一牛拉挽,常首尾相连,一人可驾驭几辆乃至十几辆、几十辆。 又称“哈尔沁车”、“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等。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农牧民过去普遍使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多以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尺余,轴径如椽,轻便易驾, 惟不很坚固。每辆载重300―450公斤。日行约30公里。适于草原上行走,故有“草上飞”之称。以一牛曳之, 常首尾串连,一人可驭三五辆, 乃至十余辆。解放前为牧业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轮铁制。达斡尔族过去善制此车。 勒勒车 达斡尔族旧时使用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又称“哈尔沁车”、“辘轳车”、“罗罗车”等。是一种木制双轮车,车轮大、车身小,多以桦木制成,轻便易驾驭,从十几岁的孩童到五六十岁的老太太都可驾驭。勒勒车宜于在草原上行走,也可穿山越岭。使用牛力拉车,常把数辆首尾串联在一起,由一个人驾驭,在达斡尔族地区使用很普遍,解放后,逐渐改成轴承,胶轮铁制。 亦称“大轱辘车”、“达斡尔车”等。旧时蒙古族、达斡尔族交通工具。流行于内蒙古和东北达斡尔地区。为农牧民使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轮高4尺,轴径如椽,轻便易驾,适于草原上行走,特别是适于深雪、沼泽、崎岖不平的路上行走。1车套1牛,也有的驾马,有时把车首尾串接,一个妇女或少年可驾七八辆甚至十几辆。在草原牧区,至今仍有人使用。 蒙古族牧民常用的牛车。“勒勒”是牧民起车吆喝牲畜的声音。勒勒车全部为木制,其特点是:,车轮高大(一般用榆木制成),结实耐用。车轮直径达1.5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轮较大,适于在并不平整的草地、沙滩、高原上行进。因牛的步伐缓慢,车轮高大,可以相对地提高行走速度。此外,勒勒车车身较长,一般在4米以上,比起其它的车辆载重量大。在草原上,牧民们主要用来拉水、迁徙牧场。是蒙古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又称“哈尔沁车”、“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草上飞” 等。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农牧民过去普遍使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多用桦木制作,双轮,轮高1米多,轴径如椽,轻便,易于驾驶。每辆载重300―450公斤。日行约30公里。适于草原上行走。每车用一头牛来拉,常首尾串连,一人可驾驭3―5辆,乃至10余辆。解放前为牧业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轮铁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