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头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包头帕

分类:【传统文化】

瑶族成年礼俗之一。云南河口瑶族的小孩,不分男女都戴小花帽。到了十五六岁,便都要取下花帽,改为包头帕。包头帕一般在农闲季节的同一天,凡开始包头帕的姑娘,分别请包过头帕的大姑娘帮助包头帕。改包头帕的男女(男子则还要举行隆重的“度戒”仪式),意味着已届成年,从此可以自由社交、寻偶结婚了。云南金平部分瑶族(俗称“红头瑶”)女子的头饰有所不同,即七八岁戴小帽,届七八岁以后就开始包头帕,结婚后即改包红头帕。他们包头帕的形式,与河口瑶族有别。

用一块长约5尺5寸,宽约7寸的布料做成,正中安放和附有一块7寸长,5寸宽,并织有图案的“彼啪”,汉语称包头芯。芯用各种有色线编织而成,上面织有几何图案,也有的是选用某种特定布料,在上面用手工绣制各种花草图案。包头帕一般多采用大白布,以蓝靛染成青色,又用白艿浆硬晒干,然后放在平滑的石板上,用鹅卵石将其全部磨亮,将编织或绣好的包头芯缝在前面,戴时,将有编织图案的包头芯举放在脑门上,把包头帕两端拉齐,用手理拉到两耳边,将剩余部份折成几折,绕至后脑处互相交叉,又绕回前脑包头芯上方交叉稍勒紧,头帕两端还各剩下3至4寸左右的尾部,好像两只顺风的角,加上绣有花草勒箍的前半部显露在外,显得优美端庄。

水族头饰。流行于贵州东南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共有五种:一为六七尺长青色和白色土布(由孝帕演变而来)。包头时将尾端翻上别于头上右侧。多流行于独山、水龙、周覃等地。二为三尺黑白方格土布。横搭于头上, 吊须垂于两侧耳后。多流行于雷山、榕江、都匀等地。三为挑花黑毛巾,横搭于头上,两端收束别于脑后。多流行于荔波、九阡等地。四为长条青布。包头之后,再用白毛巾横搭别于脑后。流行于都匀市王司地区。五为两幅二尺许青布拼成方巾,缝上带子。包头后用带子缠束。男性多用第一种包头帕,其他四种多为妇女使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