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北军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中央禁卫军之一。因其屯驻营垒多在长安城北部,故名之为“北军”。北军由中尉统御。任务是担任京都长安城及内史(三辅)地区的警卫、稽查、防盗、防乱,战时则部分或全部出征。其兵额无明确记载,但远多于南军兵力。据载,王温舒为中尉时,核查漏役北军士卒,竟达数万(见《汉书?王温舒传》),可见其总兵力很强大。另外,三辅地区郡、县军事力量,也并归中尉指挥。北军常集中屯驻,并无固定营垒。士兵多征自三辅地区的正卒,轮番期一年。系皇帝亲自掌握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汉武帝时曾对北军进行改革,设八校尉,即中垒校尉,统管北军营垒内部日常事务,外掌西域;屯骑校尉,训管骑兵;步兵校尉,统率上林苑的屯兵;越骑校尉,训管由材力超越的战士组成的骑兵;长水校尉,训管长水(地名,陕西兰田西北)、宣曲(宫名,陕西泾阳西北)的降汉匈奴骑兵所组建的部队,汉武帝以后不常设;射声校尉,训管弓弩部队;虎贲校尉,训管车兵部队。此外还在中尉属官中增设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又在内史地区设京辅、左辅、右辅三都尉,同时还将中尉一职改称“执金吾”。北军扩展,中尉(执金吾)军权亦扩大,武帝又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派遣监军使者(又称监军御史),凡北军调动须将朝廷符节交监军使者验证;同时另授权中垒校尉掌管军中日常军务。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政变失败后,又增设城门校尉,警备长安城12城门。北军兵源,新设八校尉中,城门校尉士兵由内郡征调,长水、胡骑校尉士兵多来自降汉匈奴兵,其余多为汉人,征自三辅地区。校尉的官位皆为秩二千石的将吏所任。北军兵力强大,不仅是京师警卫部队,也是皇帝直接控制的机动部队,还负有出征对外作战的任务,有特殊的地位。东汉保留了北军编制,但权力已大为缩小,并分为两部分,其一由执金吾辖,任洛阳城内宫廷以外的巡罗、警卫,防备水火,皇帝出巡时的护卫及仪仗队,兵皆由招募而来。另由五校尉统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是北军主力,宿卫京师,扈从车驾,有时也出征。所属兵力,长水校尉,730人,另一说为1367人;其它四校尉所属员吏各百余人,士兵各700人。东汉五营士兵总数不过5000人,军士多出自洛阳及附近地区。安帝时,凡吏人以钱谷入,可得为关内侯以至五营士,致五营士逐渐增加大量商贾惰游子弟。此时北军战斗力已不如初期。 两汉禁卫军的主力部队。北军驻屯于长安城北,故名。担负京都除宫城、城门外的守卫治安任务。长官为诸卿之一的中尉,士兵系来自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的军士。北军与另一支禁卫军南军互不统属,而实力超过南军。吕后死,西汉大臣周勃掌握北军,得以消灭诸吕势力,维护了刘氏王朝。汉武帝或以北军出征,并于元鼎六年(前111) 扩大北军建制,置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等七校尉,统于由中尉属官中垒令演变而来的中垒校尉,合称八校尉。每校尉兵力为数百至千余人,由招募而致,常驻京师及其附近。太初元年 (前104),改中尉为执金吾。武帝末卫太子发动兵变,因北军不支持而败。东汉北军减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置北军中侯监领,执金吾已不统北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