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二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二次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古代一种周天划分法。一般认为起源于观测岁星(木星),并据以纪年,后用以观测日月五星位置、说明节气变化。沿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十二部分,每部分为一次(“次”为停留意),各次赤经广度起初并不均匀,后按赤道度数等分。十二次与四象大致对应,又各以二十八宿某些星宿作主要标志,依次是:北方玄武:星纪、玄枵(xiāo消)、?訾(zōu zī邹资),西方白虎:降娄、大梁、实沈,南方朱雀:鹑首、鹑火、鹑尾,东方苍龙:寿参、大火、析木。各次名称由来可参见《尔雅?释天》及注疏。十二次又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以次之起点为节气,次之中点为中气。《汉书?律历志》有具体记载。西方黄道十二宫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隋唐时由印度传入。河北宣化辽墓彩绘星图上绘有黄道十二宫图形,与西方图、名大致相同。 十二次 (由西向东) 星 纪 玄 枵 诹 訾 降 娄 大 梁 实 沈 鹑 首 鹑 火 鹑 尾 寿 星 大 火 析 木 十二辰 (由东向西)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中国古代一种对天空的区划法。我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附近自西向东划分为12等分,称为十二次。它们各星次名称是:星纪、玄枵、?訾、降娄、大粱、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在《左传》、《国语》等书中,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所在位置,以此来纪年。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行一周天约为12年,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次的创立是起源于对岁星的观测与认识。其年代约在殷末周初。最早是岁星纪年用到它,当在春秋中末期。有一些科技史专家们认为,十二次的得名与划分二十八星宿有关。《汉书?律历志》始载十二次起迄度数,并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以十二节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各次的中点。以后一直沿用这种分划原则。明末以后用十二次名称来翻译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如摩羯宫为星纪宫等。但各宫的起点改为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改赤道经度为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点,等等。 十二次、十二辰和二十八宿对应表 十二次 由西向东 星 纪 玄 枵 ? 訾 降 娄 大 梁 实 沈 鹑 首 鹑 火 鹑 尾 寿 星 大 火 析 木 二十八宿 斗 牛 女 女 虚 危 危 室 壁 奎 奎 娄 胃 胃 昴 毕 毕 觜 参 井 井 ? 鬼 柳 柳 星 张 张 翼 轸 轸 角 元 氐 氐 房 心 尾? 箕? 斗 十二辰 由东向西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科技类名词。中国古代星象家以岁星(木星)十二年为一周天,自西向东把周天分成十二等分,用以表示岁星每年所在的位置,并用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和季节的早晚,故名。先是以赤道划分,唐代开始以黄道划分。其名称依次是: 星纪、玄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创立于战国中期,完成于汉代。“十二次”全称始见于《汉书?律历志》:“五星起其初,日月起其中,凡十二次,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为中”。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相配,以纪季节变化,即以太阳(日)所到的各次的起点(初)为十二个节气,所到的各次的中点(中)为十二个中气,如太阳在星纪初是大雪季节,在星纪中是冬至季节,在玄枵初是小寒季节,在玄枵中是大寒季节,其余依次类推;以上各“次”的起点都在月初,各“次”的中点都在后半月,十二次已被用来纪月了。纪年的十二次,最初是以岁星所在的“次”名,为纪年的标准,岁星每移动一“次”,就是一年。到了汉代,以十二次与十二辰和二十八宿相配来纪年,由于当时不知道有岁差,故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视为定式,如岁星移动到星纪次,处于二十八宿中的斗、牵牛的位置,就是甲寅年(又称摄提格年),移动到玄枵次,处于二十八宿中的女、虚、危的位置,就是乙卯年(又称单阏年),余见附表。 岁星纪年表 岁名 太阴所在 岁星所在 十二辰 十二次 二十八宿 摄提格 寅 丑 星纪 斗牛 单阏 卯 子 玄枵 女虚危 执徐 辰 亥 ?訾 室壁 大荒落 巳 戌 降娄 奎娄 敦? 午 酉 大梁 冒昴毕 协洽 未 申 实沈 觜参 ?滩 申 未 鹑首 开鬼 作鄂 酉 午 鹑火 柳星张 阉茂 戌 巳 鹑尾 翼轸 大渊献 亥 辰 寿星 角亢 困敦 子 卯 大火 氐房心 赤奋若 丑 寅 析木 尾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