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孙龙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0 公孙龙子战国末名家著作。公孙龙著,《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14篇。《隋书·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宋时仅有6篇。首篇《迹府》为传记,系后人辑录公孙龙语录而成。《名实论》为总论,立“正名”原则。其余4篇为“正名”原则的体现。《指物论》提出了 “指”和 “物”两个概念,并论述了二者的关系。《通变论》提出并论证了“二无一”的命题。《坚白论》提出了“坚白相离”的学说。《白马论》提出并论证了“白马非马”命题。为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主要材料,在先秦逻辑史上有重要地位。自唐至今,注本很多。 公孙龙子名家的代表作。又称《守白论》。战国时期公孙龙著。公孙龙(前330—前242),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赵国人。曾在平原君赵胜家当门客。先后游说赵惠文王、燕昭王“偃兵”。他善于辩论,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并与儒家的孔穿、阴阳家的邹衍等人进行过辩论。《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十四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六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其中《迹府篇》被认为是公孙龙的弟子后来补录外,其余五篇,即《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被确认是公孙龙本人所著。 公孙龙子又称“《守白论》”。战国公孙龙著。名家代表作。现存六篇。全书就逻辑范畴、论辨准则,名实关系多有论述。有注者10余家。 公孙龙子三卷。公孙龙 (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孙龙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社会制度的变革,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孙龙是其中主要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记录的“九流”中属名家。自汉代以来,这部书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东汉史学家班固修《汉书·艺文志》时记载,“ 《公孙龙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在各名家类中无《公孙龙子》,但在道家类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守白论》即《公孙龙子》。《旧唐书》记载:“《公孙龙子》三卷”。宋时仅有六篇,流传至今。关于《公孙龙子》真伪的问题,历史上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公孙龙子》全是伪书。这种见解是清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提出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现存《公孙龙子》有部分是伪书,持这种意见者有顾实、刘汝霖和郭沫若等。顾实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首篇《迹府》疑非原书。”第三种意见认为《公孙龙子》全系真书。持这种意见的有王琯、栾调甫等人。《公孙龙子》一书中的思想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逻辑和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他的思想在某些问题上有其合理的东西,尤其是在“名实”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但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则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公孙龙的学说虽属诡辩,但都是先秦名辩思潮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孙龙子》问世之后,为其作注释者很多,最早为其作注的人是唐代贾大隐和陈嗣古,但这两部注解已经佚失。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宋谢命深注的三卷本,也是流传最广的注本。谢注本曾在宋代刻印,明朝时又有梁杰刻本。明万历六年(1578)吉藩崇德书院刻《二十家子书》本,为一卷。明万历中刻《子汇》本,亦一卷。清嘉庆中海虞张氏刻 《墨海金壶》本,皆一卷。清道光十三年(1833)王氏棠荫馆刻《二十二子全书》本,亦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亦一卷。此外,为其注释的还有:《公孙龙子注》,三卷,明傅山撰,清刻《霜红龛外编》。《公孙龙子》一卷,明杨慎评注,明天启五年 (1625) 张氏横秋阁刻 《先秦五子书》本。《公孙龙子札迻》,清孙诒让撰,通行《诸子札迻本》。《公孙龙子》三卷,清严可均辑校,民国间中国书店排印。《公孙龙子释》,金受申撰,民国九年(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公孙龙子评注》,庞朴撰,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公孙龙子》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作。公孙龙(约公元前330~前242)著。他是战国时的思想家,赵国人,做过平原君的门客,为当时有名的“辩者之徒”、“诡辞数万”。今多已不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4篇,至宋代已亡佚8篇,今本存6篇。首篇《迹府》是后人为公孙龙写的传略,其余5篇共1900余字。书中的“白马论”、“坚白论”对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所贡献,其中也不乏诡辩。当代注本有屈志清的《公孙龙子新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