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三晋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三晋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愈来愈多的考古新发现表明,中国文明社会的历史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呈加速度发展,数千年间的文化成就大大超过了旧石器时代100多万年的总和。三晋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数以千计,密如繁星,果实累累。就物质文化成就而言,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家畜饲养业方兴未艾,制陶工艺不断进步,建筑技术日益提高,并且掌握了冶金技术。精神文化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繁荣景象,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记事文字已经发明,体现审美观念和表达情感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趋于成熟,充满宗教迷信色彩的图腾崇拜、祭祀、占卜、丧葬等礼俗文化空前活跃。 汾水下游的陶寺文化,集中代表了三晋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水平。陶寺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重大发现,其文明程度之高在同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尚属罕见。陶寺文化的发现,展示出我国早期文明社会的真实面貌。诸多研究成果表明,陶寺文化的主人很可能是传说时代声名显赫的陶唐氏。 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多元化的,在孕育华夏文明的诸多文化区域中,晋南地区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里自然条件优越,饱汲黄河乳汁,哺育了发达的原始文化,较早闪现出文明的火花,成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发源地。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晋南是中华民族总根系中的“直根”。 ① 所谓“直根”,即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和主体。 夏、商两代是华夏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夏文化扑朔迷离,是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大疑案。晋南素有“夏墟”之称,与夏人的关系千丝万缕。早在夏代之前,夏后氏就同活跃在晋南的陶唐氏过往甚密;夏朝的族邦联盟建立后,晋南一带为夏人的盟邦所控制,与夏王国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是夏朝稳固的根据地。因此,晋南成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 商灭夏后,亡国之余的夏遗民退居晋南,沿黄河北上流徙。在方国林立的殷商时期,三晋地区的夏遗民虽已沦为方国族众,但他们仍然顽强地保持着夏文化的传统,并且吸收了包括商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因素,在黄河之滨创造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为殷商文化的巨幅画卷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