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京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北控长江,南阻秦淮,钟山龙盘,石城虎踞,历有“帝王之都”美誉。公元229年 (三国吴黄武八年),首先在这里建都,号建业。继孙吴后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也以南京为都城,号建康,故有“六朝古都”之称。嗣后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也都于此。南唐时称金陵,明称南京,太平天国称天京。1927年七月,国民党政府也以南京为首都。现为江苏省省会。南京文物古迹非常丰富,主要的有:中山陵、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梅园新村、孙中山临时总统办公处、雨化台、明孝陵、明故宫遗址、石头城等。 我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均在此建都,太平天国也定都于此,先后历时400余年。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即在南京城西朝天宫内筑城。越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筑越城,南京城的历史由此开始。南京做为古都,始于三国时。孙吴时称建业,西晋始称建康。因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定都此,南京又称“六朝古都”。五代十国时,东南地区出现了封建小国。937年,李?夺得帝位,建南唐,迁都金陵,以扬州为东都。南京称金陵,由来已久,早在周显王三十六年 (前333),楚威王熊商在石头城筑邑,以此地有王气,埋金镇之,故名金陵。北宋,金陵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为行宫。1130年,金军攻入建康,放火毁城。元朝,始称建康路,后称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1366年,在原金陵城城址上改筑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以开封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南京之名由此而来。十年后,明正式定都南京,称京师。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对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城垣依山而筑,以砖石筑成。全长67里,城墙一般高14―21米,每块城砖重40斤,长1.3尺,宽0.6尺,厚0.3尺,有城门13座,并建有藏兵洞,以聚宝门 (今中华门) 最为宏伟。明南京城范围包括了六朝、南宋都城的范围,总面积达120平方公里。皇城在都城之东,改变了历代帝王城居中的常规。皇城为正方形,内有宫城。城中有条自北向南的中轴线,所有宫殿,政府部门均座落在中轴线上。都城内建有太庙、社稷坛……后明移都北京,北京的营建,便是仿照南京都城加以设计修建的。现南京的明故宫因遭战争破坏已不复存,仅余遗迹。南京城市发展在明初达到鼎盛,秦淮河两岸为发达的商业区,市廛辐辏,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市区,城中所居,手工业者过半。国子监、府学、文人荟萃,显示教育兴盛。1421年,永乐帝迁都北京,恢复南京之名,以为留都,体制不改。1644年,明亡,南京建立了以福王朱由崧为帝的南明政权,仅一年,败于清军。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设两江总督。太平天国爆发后,南京又成为太平天国都城。1853年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 “天京”,在城外围修筑城堡,加强防御。城内修建了天王、东王等众多王府。1864年,天京失守,曾国藩的湘军放火焚城达7天之久,许多文物遭到毁灭。1921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 坐落在长江下游,西据长江之险,东南宁镇山脉环绕,形势险要,有“龙蟠虎踞”之称。从三国时期孙权建石头城,定都建业开始,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也继之定都。南京遂有“六朝故都”之称,历时300余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近代的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政府,都在此定都。从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到朱棣迁都北京,南京还一度为统一王朝的都城,先后有10个政权在此定都,素有“十朝都会”之称。229年,吴孙权正式在南京建都,时名为建业,周长20里。城南修青溪、运渎二河与秦淮河相通。城内建有华丽的宫城,布局仿照东汉洛阳规模。自此,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较前有很大发展,水利和航海业亦兴盛。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达夷州(今台湾),这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密切往来的最早正式记录。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睿改建邺为建康,定为东晋国都。东晋南朝除了把土城墙改为砖墙,扩建了皇宫外,基本上保持了建业城原貌。1368年朱元璋在此称帝,改称南京。明代对南京城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前后历时10多年。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砌城,周长33.65公里,平均高19米,城门13座,其中以聚宝门(今中华门)、通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建筑独特,最为宏伟。城外筑郭,全长60公里,有城门16道。明故宫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分皇城和宫城两部分。皇城和宫城都有护城河围绕,上有内外五龙桥。今北京故宫系仿南京故宫规制而建。明故宫在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现仅存午朝门、内外五龙桥等遗迹。南京山水佳丽,名胜古迹遍及城内外。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中山门外;山中有紫霞洞、黑龙潭、昭明太子读书台、杨梅岩、头蛇岭、应湖井、霹雳沟等名胜;山前正中为中山陵,左为明孝陵、廖仲恺与何香凝墓,右为灵谷寺、邓演达墓、谭延贻墓。还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墓。城西的清凉山,形势奇险,历代帝王都视作南京的屏障。山上有清凉寺、扫叶楼、崇正书院等。城东北隅有栖霞山、栖霞古寺、舍利塔、大佛阁等。牛首山,也是有名的佛教胜地。长江南岸的燕子矶、玄武湖,都是著名的风景旅游点;水西门外有莫愁湖等名胜。六朝时期,是南京历史繁荣兴盛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都城,西起石头城,南尽雨花台,东到方山,北越钟山,方圆100多里。手工业相当发达,所产锦缎,远销海外。冶铁、造船、造纸、漆器、青釉瓷器等,均具有一定规模。南北朝时期,建康佛寺林立,僧尼众多。齐梁时开凿了石窟寺千佛岩。高僧法显西行带回大批佛经并翻译,在建康著成《佛国记》。思想家范缜写下《神灭论》。南朝政府在建康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四所学馆,以搜罗和培养人才。谢灵运的山水诗、颜延之的对偶诗、沈约的声韵学、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等,都是这个时期文学上的代表作。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等著名史学著作均成书于建康。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宗教学者葛洪,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画家顾恺之、张伯繇等,也都在建康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明代的南京,又有较大发展。全城有100多个行业,尤以丝织业、造船业最为发达。明代皇室使用及其外销海外的丝、绸、缎、绢、绫、绒、纺等,均为南京织造。郑和下西洋的“宝船”,绝大部分由南京制造。随着经济的发展,南京的文化更加繁荣。朱元璋在鸡笼山下开办的国子监,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学生最多时达9000多人。还有来自日本、朝鲜、泰国的留学生。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国子监称为南监。永乐年间,集全国知名贤达文人于南京,编成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此外,南京还刻印了《元史》、《元秘史》、《大明律》、《明大诰》以及《藏经》等多种典籍,成为当时全国主要的官营印刷中心。国子监北鸡笼山上的天文台,在元代末期就已建立,明洪十八年(1385年)扩建为国家天文台,比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早295年,一直使用到明朝亡国为止。清初,南京改为江宁府,并设江宁织造署,丝织业居全国之首,闻名中外。清代绘画史上,南京诞生的“金陵八家”画派及其作品,最为著名。 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江苏省省会。东有钟山屏障,西有长江天险,山川河湖纵横交错,素有龙盘虎踞之称。南京历史悠久,距今六七千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欲图楚,命范蠡在长干里筑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最早记载。229年,东吴孙权建都于此,以后,南京相继成为东晋、宋、齐、梁、陈诸朝代的都城,史称六都故都。六朝时期,南京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并成为佛教中心,唐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南唐(937―975年)亦曾以南京为都。1368年,朱元璋在此建明王朝,以应天府为南京,南京之名即源于此。1853年,太平天国在此建都,改名天京,前后达11年。1912年,孙中山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以后又长期成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直到1949年。由于朝代更替和建置多变,南京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江宁、白下、?州、集庆、应天等数十个名称。历代名人如孙权、张僧繇、顾恺之、李煜、王安石、朱元璋、郑和、曹雪芹等均与南京有密切关系,并有大量诗文、遗迹、轶闻传世,名胜古迹、风物特产众多。 市名。江苏省省会。简称宁。位于江苏西南部,跨长江两岸,辖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五县。京沪、宁铜铁路交点,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东有钟山屏障,西据长江天险,形势险要,素有“龙蟠虎踞”之称。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代称秣陵,公元229年吴主孙权由武昌迁都于此,称建业,东晋时称建康,南朝宋、齐、梁、陈及五代南唐均建都于此,明初,太平天国及中华民国都在此建都。是全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驰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和革命文物众多,著名的有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石头城、燕子矶、太平天国王府遗址、雨花台、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碑等;特别是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长江大桥更是闻名中外。历代有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足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曾在此挥毫作书,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此抒怀吟咏,南宋名将岳飞大败金兀术于南郊牛首山,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也都在此启航。特别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以南京为“天京”定都十一年,如今紫金山第三峰上还保存有天堡城遗址,古老的石头城历尽沧桑,目睹千古兴亡,饱尝战乱之苦,当它回到人民的手中,才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南京这座古老名城,容光焕发,工农业发展很快,其中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又名《京郎寻父》。茂腔、柳腔传统剧目。“四大京”之一。为《北京》之前半部。收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茂腔第一集。写杜京郎年仅12,奉母命去南京寻父,途中瞌睡,梦聆仙人指教,混入南京城,直奔珠宝店,拜见已改名为杜九龙的杜文学。杜文学惊喜认子,但惧后娶之妻责怪,只得忍痛赶子出门。京郎得花子头张龙相助,得知父亲充军招亲始末,二进珠宝店认父,却被打40皮鞭,走投无路,想起仙人指点,径去胡家花园自缢。果然遇到好心的胡氏相救,胡氏验证所带信物,确信京郎为丈夫前妻之子,即让己子胡郎认兄,比试武艺,不分高低。胡氏暗喜,安排喜筵,席间责问杜文学,合家欢庆。吕剧、五音戏、柳琴戏、四平调均有此剧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