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京的斗蟋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京的斗蟋蟀分类:【风俗文化】 蟋蟀,又叫“促织”、“秋虫”。雄性的蟋蟀生性好胜,人们便捕来饲养,观其互斗。斗蟋蟀大约从唐代开始,宋?陈 《负暄野录》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蛩即蟋蟀。到了南宋.斗蟋蟀已风行朝野.当时有位平章大人叫贾似道,集多年斗养之经验,撰写了一本《促织经》,一次,边关战事危急万分,他仍与诸妾在“半闲堂”里斗蟋蟀,故被人叫作“蟋蟀平章”。到了明代,斗养之风更盛,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技艺斗物》述:明宣宗朱瞻基“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民初,秋虫之斗遍及全国,江苏也不例外,南京炳灵宫、仪凤茶馆、双和茶园等处都设有斗场,并张贴海报公布开斗日期。蟋埠的种类很多,有许多名号,如白牙青、拖肚黄、金束带、青金翅等。有经验的养斗者,一虫到手,视其体色,即可评定优劣,一般说,青为上,黄、赤、黑次之,白为下。明?谢肇?《五杂俎?卷九》曰:“促织与蜈蚣共穴者,必健而善斗,吴中人多能辨之。”捉虫是在七八月,捕捉工具有竹筒、过笼、铜丝罩等。捕到后,饲在“养罐”中,斗时。放入“斗罐”。双方主人以芡草引逗,挑得蟋蟀性起,便开始“咬口”,若干回合后,胜败自分,主人便引以为乐。如今,还有斗蟋蟀的游戏,但已是孩童们的课余喜好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