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北朝时期的齐鲁作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北朝时期的齐鲁作家分类:【地域文化】 自公元420年至公元581年,为中国南北方割据的历史时期。以长江为界,南方历宋、齐、梁、陈,史称南朝;北方的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史称北朝。在此之前(从秦汉至西晋),由于全国的首都在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在北方,因此北方的生产水平、文化水平均高于南方。但随着北方大乱,北方的士族豪富和人民大规模的南徙,把北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带到了南方。经过相对比较稳定的二百年的开发,南朝比之战争频仍的北朝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江东成了全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在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的过程中,齐鲁人民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不仅是在北方大规模的迁徙中,齐鲁大地上的大门阀地主及其乡里亲故,(如金乡的郗氏,琅?的王氏,颜氏,泰山的羊氏,东莞的徐氏、臧氏、刘氏,兰陵的萧氏等)纷纷到江东觅居,开发土地,建立庄园经济。而且,齐鲁作家在南朝踔厉风发,繁荣了南朝的文化。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颜延之生活在南朝宋时,为人狂放疏诞,辞意激扬,屡因忤犯权贵而被贬官。宋文帝曾问他:“你的儿子们各有什么特长?”他答道:“颜竣学到了我的‘笔’,颜测学到了我的‘文’,颜学到了我的义理,颜跃学到了我的酒量。”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嘲笑他说:“谁学到了你的狂呢?”他答道:“其狂不可及!”他虽仕至金紫光禄大夫,但生活俭朴,不以奢侈为荣。他的儿子颜竣做了高官送给他财物,他也拒而不收,出门还是坐老牛车,器物不修,宅宇依旧。他常对儿子说:“我平生不喜见权贵,现今不幸非天天见你不可。” 颜延之以诗见长,在当时的文坛上与大诗人谢灵运齐名,有“江右潘、陆,江左颜、谢”之誉。一次,文帝命他与谢灵运各拟乐府《北上篇》一首。延之才思敏捷,落笔成篇。谢灵运筹思多时,方始成篇。颜延之作诗长于雕琢字句,用典精当,语言富于光彩。鲍照曾说他诗犹如铺列锦绣,色彩悦目。在《五君咏》五首中,颜延之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成、向秀为歌咏对象,借以寄托自己对上层社会的不满,渲泄自己内心的怨愤,如《咏阮籍》云: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既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在对阮籍人格形象的礼赞中,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卓立不群的人格精神。 何承天,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他与颜延之同朝而仕,以博学多能,博古通今而著名。有一次,在开掘玄武湖时发现一座古墓,墓上无碑却有一带柄铜斗。宋文帝持以问朝官,从人皆不知何物。承天看了之后说:“这是王莽时的威斗。当时三公去世,都赐给此物两只,一只在墓外,一只在墓内。当时江南唯有甄邯为大司徒,这一定是甄邯墓。此后不久,在这座墓中又找到了另一只“威斗”,还发现了石铭,果然如承天所言。何承天曾主持改定“元嘉历”,并有《礼论》一书行世。 何逊,是何承天的曾孙,南朝的杰出诗人。据史书记载,他八岁能赋诗,不到20岁,便被州郡推荐为秀才。他的诗文甚为时人推重,大诗人沈约曾当面对他说:“你的诗,我一天读数遍,还不愿意释卷。”梁元帝曾评论说:“诗写的多而好的是沈约,写的少而精的要算谢眺和何逊了。”何逊有《何记室集》(曾为庐陵王记室一职)传世。 何逊写诗长于描写离情别绪,摹划山水,风格清冷,造语隽美。在当时永明体盛行的情况下,他的诗作比永明体诗更接近于近体诗。如他的《与胡兴安夜别》、《相送》等诗作,不仅讲究韵律,近于律、绝,而且意境与风格,颇似后来的唐诗。因此,何诗在唐代很受推崇,连诗圣杜甫也曾说自己学诗“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 徐陵(507―582),字孝穆,是继何逊之后,以律体擅名诗坛的齐鲁(山东郯城县)作家。当时,他与庾信同为梁朝东宫抄撰学士,诗文风格都以绮艳著称,号称徐、庾体。每一诗文出,京城人争相传诵摹仿,对南朝宫体诗的泛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在梁朝官至散骑常侍,入陈仕至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人辑有《徐孝穆集》。他的诗绮艳华美,讲究平仄韵脚,近似唐朝律诗。 徐陵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他所编纂的《玉台新咏》。这部书,共10卷,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古诗总集。他在《序》中明确申言,编这部诗集是供贵族仕女赏玩的:“至如青牛帐里,余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方当开兹缥帙,散此绦绳,永对玩于书帏,长循环于纤手”。故而只“录撰艳歌”。这些艳歌从内容上说单调乏味,多无可取,但毕竟反映了一个社会阶层的人的部分生活和意绪;艺术风格的绮靡浮艳虽不值得后人效仿,也毕竟代表了反映了一代文风诗貌。特别是,这部诗集还保存了一些表现真挚爱情的汉魏乐府民歌,大大提高了这部诗集的价值。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即最早见于此书。 与南朝处于同一历史区间的北朝,由于其政权是由北方的鲜卑族拓拔氏所建的北魏政权发其端,其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的大背景上,由于中原文化、汉民族文化的领先地位,又分离出少数民族文化向汉民族文化、中原文化靠拢、学习、求齐的特色。在北朝文化的建设中,出生于齐鲁古国的作家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贾思勰,山东益都人,生于北魏,杰出的农学家。他曾任东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他的《齐民要术》是一部伟大的农业科学巨著。在这部10卷、92篇的巨著中,贾思勰总结性地记述了自周至北魏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书中引用书籍多至一百五六十种,采录民谣农谚30余条。特别是作者实事求是,重视实践经验,将这些农谚和歌谣中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询至老成,验及行事”(《齐民要术?自序》),体现了严格的科学求实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王褒(513―576),字子渊,琅?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他出身于南朝世族,在梁朝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兼参掌制诰。公元554年,西魏灭梁,梁元帝萧绎投降,王褒与众官俱降。西魏宇文泰爱其才,敬其人,授其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又仕北周,至太子少保,迁少司空,一生宠荣至极。王褒在梁朝为著名的宫廷诗人,一新诗出,上至梁朝皇帝,下至乡间文人,唱和摹仿者甚众。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精致纤巧,属于典型的宫体诗。但也有描写边塞苦寒的《雁歌行》一类作品。入北朝后,他虽然殊荣有加,但亡国之臣的身份,故国之思的棵绕和北国风光的浸蕴,使他的诗风为之大变,变纤巧为质朴,其五言诗作境界苍凉,情思悒郁,格调?切雄浑。其代表作品有《渡河北》等。在北朝,他与羁留北朝的庾信堪可比肩,诗坛有“庾、王”之称。 颜之推(531―?)字介,琅?临沂(今山东临沂市)人。其祖上世习儒学,尤善《周礼》、《左传》。颜之推少时,梁朝玄学空谈之风盛行,他也去听,但仍承家风,认真钻研儒术。他先仕梁为散骑侍郎,梁灭后,投北齐,仕至黄门侍郎;北周灭齐后,他又在周朝仕至御史上士。隋文帝灭周,太子召为文学侍从,很受礼重。颜之推生逢乱世,一生历仕梁、齐、周、隋四朝,虽屡受礼遇,但其内心深处是非常痛苦,极其矛盾的。他的这种心情在其作品中是有表现的。在《观我生赋》中,他说一生做了三次亡国之臣,“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其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而今之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 颜之推不以诗名世,而以文见长,他的《颜氏家训》20篇不仅在当世,而且在后代影响甚大。他以儒家思想来教训子弟,但却有针砭时弊的巨大作用。当时的北朝文人,多仰慕江南文化,在文学创作上追仿南朝绮靡的风格。王褒、庾信北渡后,尽管他们本人的风格由绮靡转向质朴,但北朝文坛却以他们过去的诗风为尚,齐梁余风一时弥漫北朝文坛。颜之推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广的阅历和对文艺规律的熟谙,对此感到忧虑和不满。在《颜氏家训》中,他教训子弟治学要务实用,要反对南朝玄学空谈和浮荡淫靡的风气。同时,他还对北方学者的保守不化和撰文繁琐而不得要领的弊病给予了严肃的批评和辛辣的讽刺。颜之推的这些带有真知灼见的文学变革思想,对北朝文风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