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南曲

分类:【传统文化】

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也称南词。同“北曲”相对。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和南方民间曲调,盛行于元、明。用韵以南方语音(江浙一带)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明中叶以后也兼从《中原音韵》。音乐上用5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南曲曲牌有1513只(包括集曲)。

我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是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各地(以温州、永嘉为中心)的南戏、散曲所用的音乐。最初是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从传统音乐,如唐宋大曲、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吸收了很多曲调,从而形成了一支包含有多种音乐成分的戏曲声腔。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伴奏乐器以箫、笛为主。结构上采用曲牌联套的形式,宫调运用较灵活,在一套曲子内可有二、三个宫调,曲调排列有一定顺序。演唱形式上既有独唱,也有二人对唱,还有众人合唱。最初南曲与北曲不能出现在同一套曲内,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曲充分吸收了北曲所长,并引用大量北曲曲调,创立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以表现戏剧情绪的多样性对比。明代王骥德《曲律》评之为:“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于是美善兼至,极声调之致。”南曲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繁衍出许多戏曲声腔,明、清传奇的音乐也是以南曲为主的,明代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及流行至今的昆曲等无不是从南曲发展派生而来的。

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为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地区的南戏所采用的音乐,故亦常作为南戏或戏文的同义语。南曲系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宋词曲调及其他传统音乐成分长期融合而成。明徐渭《南词叙录》云:“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又云:“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可见南曲起源于东南沿海的民间歌曲。初期南戏为仅用一两首民歌小调反复演唱的歌舞小戏,发展为大型戏曲后,民歌曲调仍占很大比重,如《金钱花》、《玩仙灯》、《福青歌》、《东瓯令》之类曲牌即是。宋代词体歌曲也构成南曲的重要成分,其多样化的曲调与风格为敷演复杂的故事提供了条件,它的典雅婉丽与民歌的诙谐活泼,融合为南曲清新宛转的风格。此外大曲、唱赚、诸宫调等,以及一些北杂剧、少数民族曲调也被融入南曲。当南曲形成完整、独立的声腔系统后,便与北曲并列,成为最古老的两支戏曲声腔。

南曲运用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五音,旋律多用级进与小跳进行,节奏舒缓,以板点拍。早期南曲较多地“保留”了淳朴自由的特色,所谓“不协宫调”即众多的曲调组织在一起,不受宫调的限制;“亦罕节奏”即指节拍处理较为自由,不甚拘泥于板眼。在戏曲音乐中,它属于曲牌联套的结构体系,但早期并未形成严格的套数。成熟后始具宫调的规范,而在运用上仍具灵活性,一套曲子内可有二至三个宫调,唯其排列则须遵循一定规律,即《南词叙录》所云:“南曲固无宫调,然曲之次第须用声相邻以为一套,其间亦自有类辈,不可乱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如“南北合套”,即南曲的曲牌与北曲的曲牌混合联成一套,这是南戏受北杂剧影响后的产物。再如“集曲”,则是从几支不同的曲牌中摘取若干片断,重组为一支新的曲牌,这是继承宋词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演唱上,南曲较北曲丰富多样,与北杂剧一人独唱的形式不同,南戏中有独唱、对唱、二三人同唱、众人齐唱、幕后齐唱等形式,各种脚色皆可歌唱,从而大大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其二人以上的对唱常作为人物间感情交流的手段,齐唱则渲染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正剧人物如生、旦,多用词体歌曲,典雅庄重;喜剧人物如净、丑,则多用民歌小调,活泼诙谐。在流传过程中,南曲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繁衍出众多新的戏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等,其中弋阳、昆山两腔曾在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与后世传奇、京剧及地方戏有密切的关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