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湾墓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湾墓葬分类:【地域文化】 位于巴里坤县东约35公里的奎苏乡南湾村附近,1982年发现并发掘了一百余座。墓室为竖穴土坑,内有用原木交错叠压而成的木椁形葬具。葬具内一般葬一人,亦有少数合葬者,完整骨架多为侧身屈肢;在葬具上面的填土中,亦往往有完整或散乱的骨架。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和铜器。陶器中最多最具特征的是双耳和四耳鼓腹罐,另外还有单耳罐、单耳钵、单耳杯等。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红衣黑彩,也有少量红彩和白彩,花纹主要是在口沿处有一圈小倒三角,其下接绘竖条纹或内填网格的大倒三角,三角之间又填以曲线纹、树枝纹、小点纹等,有的是在腹部用红色或白色画几条粗短竖线或十字。铜器主要有小刀、锥、镞、钺、牌、扣、耳环等。已经测定的三个碳十四年代数据大约为公元前1100年左右。 与南湾墓葬的文化遗物大致相同者,还有兰州湾子、奎苏、石人子、军马场、盐池、卡尔桑等遗址。 兰州湾子遗址位于巴里坤县西南的兰州湾子村附近,地面上是一个直径约20―30米的大型土包,1984年发掘,系一处石构建筑遗址。该遗址分前后两室,之间有门道相通,门向东开。墙壁用1米左右的巨石砌成,残高约2米,厚约3米,室内居住面上有用卵石垒成的圆形灶址。在遗址内发现有许多人骨,或完整,或散乱,大约有十七具个体,多为婴幼儿和老年妇女。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铜器等。陶器多为碎片,有一件双耳鼓腹罐与上述南湾墓葬中出土者形制一致。有少量彩陶,红衣黑彩,花纹为在口沿处有一圈倒三角,其下接绘大倒三角和网格纹。石器有石球和大型磨盘等,铜器有环首小刀和大型圈足双耳铜?等。另外还发现有炭化小麦粒。 奎苏遗址位于巴里坤县东约35公里的奎苏乡附近,1957年发现,以后进行过多次调查。地面上是圆丘形土包,里面也是石构建筑。先后采集有陶片、石器和铜器等。陶片中有彩陶,与上述兰州湾子遗址一致。石器有小把杯、石锤斧、石杵等,铜器有斧、?、小刀等。已经测定的两个碳十四年代数据分别约为公元前1000年和前700年。 石人子遗址位于巴里坤县东约20公里的石人子乡附近,1957年发现,1959年试掘一条探沟,以后又进行过多次调查。地面上也是圆丘形土堆,出土和采集有陶器、铜器、石器等。其中双耳鼓腹罐、单耳罐和彩陶罐纹饰及石磨盘、石锤斧等均与上述南湾墓葬和兰州湾子、奎苏遗址所出者基本一致。另外,也发现有炭化小麦粒。 军马场遗址位于巴里坤县东南约60公里的军马场附近,1981年发现并采集有陶片和石器。地面上也是圆形土包,直径约38米。彩陶片的花纹是在口沿处有一圈倒三角,下接内填网纹的大倒三角或竖条纹。石器有磨盘、石球、石臼等。 盐池遗址位于伊吾县西约35公里的盐池乡附近,1957年发现并进行了试掘。这是一座古城址,略呈正方形,周长约300米,面积约6400平方米,城墙用卵石砌垒。在城内清理的两座房址均呈长方形,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座长约16米,宽约6米。墙用卵石砌垒,壁面用草泥抹平后再涂一层白灰皮,厚约1米左右。出土和采集的遗物主要是陶片和石锤斧、石勺等,同时还见有烧焦的小麦粒,与上述各遗址基本相同。 卡尔桑遗址位于伊吾县北约65公里的淖毛湖乡卡尔桑村旁,1959年发现,以后又进行过多次调查,采集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陶器为夹砂红陶,多素面,少数饰划纹、窝点纹和按捺纹,器形有双耳罐、双耳壶等。石器有石斧、石杵、石磨盘、锄形器、石球、石罐等,骨器有骨锥、骨匕、鹿角器等,铜器有锥、镞、环等。 上述这些墓葬和遗址,除了南湾墓葬和兰州湾子遗址经过较大规模的发掘外,其余遗址均系地面调查采集或仅有少量试掘,而南湾墓葬和兰州湾子的发掘资料目前尚未公布,所以关于它们的文化内涵还缺乏深入了解。不过,从已经反映出来的这些资料看,它们的文化遗物和建筑形制有较多的相同性或一致性,同时它们又都位于天山东段末端的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一带,因此,它们似乎属于同一种文化。由于南湾墓葬资料丰富,有代表性,故似可称为南湾文化。 南湾文化的各遗址和墓葬中均已出现铜器,但还未见铁器,故应属青铜时代文化。其绝对年代,根据南湾墓葬和奎苏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大致可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