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子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印子粑分类:【中国民俗】 大冶县果城的“印子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制作印子粑是为了纪念当地的“土主老爷”。每年有两次制作印子粑的时间,一次是春节,第二次是农历二月二十八至三月二十八。第二次是高潮,此时正是供奉“土主老爷”的时期,供品就是印子粑。各家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粑山有大有小,根据家庭贫富而定。公粑山有的高达丈余。接“土主老爷”时,用门板铺成供台,公粑山堆在中央,各户的大小粑山一排排堆在供台上,既供土主老爷,又让大家欣赏。然后,将印子粑馈赠给亲戚朋友品尝。印子粑的制作要一白二清三酥,十分考究。首先分别将白米浸一天,糯米浸半天,滤水,晾干,用碓舂筛成细粉。和好糯米粉后要用水煮一煮,叫做“打芡”。糯米芡和白米粉一起揉,揉成不干不湿的面团,搓成粗长条,捏成鸭蛋大小的面坨。在梓印模锅里撒点干粉,把面砣按进去,翻过来拍它两下,如此反复几次,便成了一个个的印子粑。再将其蒸熟即可;如若堆粑山,则要趁热堆,冷却后不易堆成。“粑模”形式多样。诸如仙桃、石榴、福、禄(鹿)、寿、喜,以及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梁山伯送友,和鸟、鸡、鱼、龙、凤、猪、牛、羊、狮子等,形象逼真,堆成的粑山晶莹剔透,造型精致。 做印子耙(吴志坚提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