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度尼西亚皮影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印度尼西亚皮影戏分类:【文化精萃】 又音译成“哇扬”戏,流行于印尼爪哇和巴厘岛一带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据传,始于八世纪,起初只限于宫廷表演,至十世纪左右才开始流传于民间。源于万物有灵说和祖先崇拜。古代爪哇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将祖先的灵魂召回可以庇护子孙,维持和光大先祖的遗业。因此演出前,表演者必须举行祭祖仪式,把祖宗神灵请回。以前,故事大多取材于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现在亦有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以及民间传说的。道具是一块白幕布、一盏明灯和各式各样用牛皮制成的傀儡。表演者用娴熟的技巧活动皮傀儡,灯光将影子打在白布上,在优美的“加美兰”音乐的伴奏下,表演者给各种人物配上音,演出生动活泼。皮傀儡形象一般分善恶两大类。善者,置表演者右手,一般为帝王将相,始终是胜利者;恶者,放表演者左手,多为妖魔鬼怪,形态丑陋,奸诈狡猾,最终遭灭顶之灾。即使在当今电影、电视和录像日益普及的年代,皮影戏在爪哇等地农村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仍不失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亦是一种弃恶扬善的重要教育手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