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历史演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历史演进分类:【中国民俗】 公元1381年明代大将徐达在秦皇岛东北的山海之间建造了山海关,用以防御北方民族南侵,后来人们通常把山海关以东、嘉峪关以西地带称之为关外。辽宁虽地处关外,但这片神奇的土地始终与中原沧桑与共。 夏朝时,辽宁地区隶属于夏朝的青州。商朝时,被分封在辽西的竹侯、异侯所统治。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建立了郡县制。周灭商后,辽宁地区被分封在燕国的辖域之内,燕国在辽宁地区置辽东、辽西二郡。自此以后,燕(河北)、赵(山西)、齐(山东)等地移民纷纷迁来辽河流域,共同开发这片大地,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辽宁地区畜牧业、手工业以及农业技术有了显著发展和进步。考古资料证明,这时辽宁已经开始出现青铜器。 两汉时期,汉王朝在这里设置了郡县。辽东郡盛产铁、盐,古代鞍山、辽阳、营口炼铁业发达,先进的铁制农具推动了农业的进步。辽阳一带砖窑、陶窑业发达。当时汉人与匈奴、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族人在和平共处与彼此战争中,共同开发了辽宁地区。 三国及魏晋时,中原纷乱,辽宁成为中原流民迁徙避难的地方,一时形成多民族杂居的社会景象。到了南北朝时,辽西曾为前燕、后燕、北燕所割据,辽东为高句丽割据。 隋初,高句丽族一度割据辽东。到了唐朝,唐太宗在位时曾率军征服了高句丽族,并于公元668年设安东都护府。辽宁西部设营州都护府,隶属河北道管辖。“安史之乱”后,唐朝由胜转衰,?砣人建立了渤海国政权,势力达到了辽河上游和鸭绿江流域,统治辽宁北部地区长达两百余年。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人崛起,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后,于公元916年建立了辽政权。其时辽宁地区属于东京道、中京道和上京道。契丹贵族笃信佛教,在境内遍建庙宇、浮屠,建筑技艺高超,很多建筑保存至今。 到了北宋后期,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族各部,打败辽军,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政权,取代了辽的统治。当时境内的女真人、汉人、契丹人以及渤海移民之间交往密切,相互通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辽宁历史上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辽宁民俗文化,既保持了自身粗犷的特点,又通过各民族的交融,呈现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 忽必烈建立元朝政权统一全国后,元朝于辽宁设行省,实施全境屯田制,令各族民众垦荒耕种,促使辽宁成为富庶之地,并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元朝统治下的辽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多次爆发农民起义,辽宁抗元传说就是民俗对于历史的写照。 1371年,明朝政权平定辽东,设辽东都指挥司。明朝进一步实行屯田,使阡陌相连,屯堡相望。设辽东都司以来,大规模向东北移民,在辽河流域垦荒屯田。仅在辽河流域就有10万人,开垦土地300万亩。这不仅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同时大批移民为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别样的习俗和风尚。 明朝统治时期,以建州女真部为核心,在浑河上游形成新兴的满族共同体。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铁甲起兵,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建立了金政权。努尔哈赤用武力征服了本民族各部落后,又用怀柔、联姻等办法征服了蒙古各部。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于1626年在沈阳登基,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清帝国于北京建立统治中心后,清王朝把全国划分为十八行省和若干特别行政区。辽宁因系“龙祥之地”,划归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清朝在盛京设奉天将军和奉天府尹,实行旗民分治制度。 当时,由于满蒙汉八旗军民大部转入关内,辽宁境内沃野千里,地旷人稀,顺治、康乾朝曾几度遣旗民屯垦,令辽人还乡;或准许山东、河北等地汉民出关农耕,迁徙入籍或向皇室子孙、功臣后裔封土赐地,鼓励垦殖。于是各族民众拥入辽宁,出现了空前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特别是有大量山东、河北等地的“闯关东”流民拥入,使辽宁又呈繁荣景象。海路,由山东半岛,经渤海,至辽东半岛,多为山东籍人;经山海关,沿辽西走廊北上,多为河北籍人。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农工百艺,也带来了秧歌、莲花落等民间艺术。汉族移民文化在同满族等本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促进了辽宁民俗文化的发展。 以后,清王朝的衰败及俄、日帝国主义的入侵,都是辽宁地方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内容。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战,1904年在中国国土上的日俄之战,都使辽宁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和耻辱。以后日本侵略势力又全面控制了辽宁。 辛亥革命兴起,帝制被推翻,但革命党人失败,辽宁转而为奉系军阀所统治。辽宁民俗在这一历史时期呈现着新俗与旧俗交替的复杂局面,还包含着近代文明的特色。 现在“辽宁”这一大家习以为常的省名,是1928年张学良先生易帜后于1929年提出的,取辽河两岸永远安宁之意,当时别称辽东。 刻骨铭心的1931年9月18日后仅仅四个月的时间,东北三省大好河山与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军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处在日伪政权下长达14年之久,那时,辽宁各民族空前团结,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把辽宁人坚韧、勇敢、不屈不挠的民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1949年以后,辽宁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新民俗逐渐形成和发展。辽宁民俗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新思想、新道德、新习俗。 纵观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每次民族的融合,都促进了辽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不同民族的融合,不同文化的碰撞,对形成独具一格的辽宁民俗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自3000多年前的商周以来,繁衍生息在辽宁这块土地上的民族除了汉族的先民华夏族外,先后还有匈奴、乌桓、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现在,辽宁仍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还有人口超过十万以上的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44个民族。全省现有少数民族616万人,占全省总人数的15.6%,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居全国省区的第五位 ① 。在长期的交往融合中,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既有趋同的趋势,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色。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活在青海高原上,青海高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专家考证,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昆仑神话就起源于这里。相传,著名神话人物西王母(王母娘娘)的原型乃是青海湖地区的古羌部落女首领,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位女王与青海湖的传奇故事。 先秦时期的青海属于羌戎之地。所谓“羌戎”,实际是对当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众多部族的统称,而这些部族在早期时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到战国之后,青海羌人发展迅速,逐渐占据了以青海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史书上称为“西羌”。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放生活,坚毅而强悍。在羌人的兴盛发展中,无弋爰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青海地方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历史人物。他本来是羌人的一位部族首领,在与秦人的作战中被俘,被掳掠到关中为奴隶。后来他伺机逃脱,一路往西而来。秦兵追赶甚急,他躲到一个山洞里,秦兵用火焚烧,只见洞口显出一尊巨虎形象,秦兵以为是有“灵物”保护而退去,他因此得以脱身。这个传说说明了羌人的虎崇拜观念,与西王母“虎齿豹尾”的形象有共同处。无弋爰剑西逃到三河(今黄河、湟水、大通河交汇地区),被众羌拥戴为大首领,于是他把在秦国那里学到的农牧业技术传授给大家,积极推广生产,加强部众发展,从而使羌人势力大增。到汉代时,羌人已很强盛,有大小150个部落。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为打通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交通,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用兵西北,击退雄踞祁连山一带的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等四郡。不久,因河湟羌人与匈奴勾结滋事,汉军又西入青海东部的湟水流域,击溃羌人部众,并在今西宁市故址修筑军事机构西平亭,这是汉人进入青海的开端,也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在历史上的最早建筑记录。汉宣帝时,后将军赵充国屯兵青海,是青海大规模农业生产之始。西汉末年,王莽还在青海湖北设置西海郡,凿立“虎符石匮”,首次将青海牧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东汉建安年间,以西平为郡治,正式设置西平郡,从此西宁成为青海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2000年而不衰。随着汉军的屯田和行政建置的设立,青海东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圈,而青海西部仍是羌人游牧区。 从西晋末年开始,青海地区进入鲜卑文化时期,并延续到唐朝初年。西晋末,鲜卑族的吐谷浑部迁牧甘肃南部和青海,东晋时以青海南部为中心,建立了吐谷浑王国,并逐渐向青海全境扩展,其首都也从涨川(今甘肃甘南)先后迁到莫贺川(今青海省贵南县穆格滩)、伏罗川(今青海省共和县),最后迁到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吐谷浑在青海立国长达350年,羌人等基本上被同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吐谷浑鲜卑融合体,从而也使本地牧区固有的氏族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东晋十六国时,青海东部先后辖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其中南凉是鲜卑秃发氏建立在青海境内的地方小王国,历三王十八年,时间虽短,但以文化教育上的成绩突出而颇具影响。此外,鲜卑乙弗还一度在青海湖东北部建立过一个乙弗勿敌国。这些鲜卑政权与中原王朝有着诸多联系,如东魏的广乐公主、隋朝的光化公主、唐朝的弘化公主先后嫁给青海吐谷浑的国王。隋文帝时,大将军元谱率军西进到青海湖,击败吐谷浑。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到青海东部,大宴于金山(今大通县娘娘山),布置兵力,于覆袁川(今门源县境内)大破吐谷浑,进而破伏俟城,吐谷浑退至青海西南。这是吐谷浑政权第一次遭到毁灭性打击,也是历代皇帝惟一到过青海的一次大事件,因此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唐代初年,吐蕃政权在西藏崛起,并逐渐向青海方向扩展,吐谷浑迭遭打击。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大相禄东赞一举攻占青海全境,吐谷浑亡国。后来唐朝大将薛仁贵率军10万之众,与禄东赞决战于青海湖之南,试图帮助恢复吐谷浑国,结果全军覆没。而唐朝在青海东部先后设鄯州、廓州及河源军、积石军等建置,唐军以此为依托,在青海湖一带与吐蕃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安史之乱”后,唐军东撤,吐蕃彻底控制了青海全境。因此这是一个唐蕃文化相互冲撞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唐蕃文化交融的时期。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队伍路经青海的湟水流域、日月山、海南、玉树草原而入藏,开创了唐蕃古道的“友谊之桥”,留下了许多至今在汉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美好故事。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往西藏时,也途经青海去吐蕃,唐朝还把黄河九曲之地(今青海海南、黄南州黄河两岸)作为嫁妆划给吐蕃,算作“公主沐浴之池”。 青海地方吐蕃政权?厮?于北宋初年形成。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独特的地理因素,?厮?在文化上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它的首都青唐城(今西宁市)是当时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声誉远及中原和西亚。其间,宋军数次攻进青海东部,先后设鄯州、湟州、廓州等。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秋,宋军攻入青唐,以青唐城为州治而设西宁州。这就是今青海省省会“西宁”一名的由来。 南宋时,金、西夏、蒙古等先后占领青海地区,自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攻占西宁州后,青海全境完全纳入元朝版图。元王朝派西平王等诸王镇守西宁等地,并把青海西部归属到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予以管理。这时期,回族、撒拉族等进入青海定居,而土族也逐步形成,他们与当地的吐蕃(即藏族)及蒙古人和睦相处。青海的多民族并存格局在元代基本形成。 明朝建立后,明军随即进入青海,改西宁州为西宁卫,隶属于陕西行省,实行土司制度。并在青海草原设安定、阿端罕东、曲先等卫,并称“西宁塞外四卫”。朝廷派官员在西宁等处与当地少数民族“土官”一同治理地方,这对安定地方、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随着较大规模的移民守边屯垦,汉民族再次迁入青海东部从事农业生产,复兴了传统的汉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明一代,出现了李英(土族)、李文(汉族转土族)、柴国柱(汉族)、李讯(土族)、李奈(汉族)、祁秉忠(蒙古族)、张尔奇(汉族)、王承恩(汉族)等一大批著名的青海籍将军、进士等,显示了地方文化在大传统文化扭转影响下的新气象。 从明代中叶开始,大漠南北的蒙古诸部中的一些部众先后徙牧青海湖地区,并不时与明朝军队发生武装冲突。明代末年,新疆的和硕蒙古首领顾实汗应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邀请而进入青海牧区,取代了原来游牧于这里并反对格鲁派的却图汗部众,进而征服青海南部藏族各部,统治青海所有牧区。这是现在青海西部蒙古族的由来。 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攻占西宁,结束了明王朝对青海的管理。但为时不久,清军进入河湟。顺治、康熙时期,青海东部的行政建置基本上沿袭明制。康熙后期,西宁卫因西北的行省建置之变而归甘肃行省管辖。雍正初年,青海蒙古族首领罗卜藏丹津举兵反清,清政府派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奋威将军岳钟琪率军平叛,历时一年多才平息战乱。这是青海地方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大事件。战后,清廷对青海的行政管理做了较大调整,到乾隆时完善定型。概而言之:在青海东部设西宁府,下辖四县三厅,管理东部农业区;西部则设青海办事大臣予以管辖。办事大臣驻地后移西宁,故又称“西宁办事大臣”。把青海蒙古族划为29旗,由札萨克(即旗长)统领,各旗定期会盟,盟长由清政府指定。牧区藏族部落则设千户、百户统领。藏族居黄河以南,蒙古族居黄河以北,分而治之,统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 清代300年,尤其是中期,在整体上讲相对稳定,因此当时青海的经济文化等发展较快,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形成了新的特色。但是在某些时期,如蒙古族罗卜藏丹津、撒拉族苏四十三、回族马桂源等先后领导的反清斗争和清王朝的镇压中,由于战乱,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方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各民族文化的均衡发展。 1912年,马麒任镇守西宁等处总兵官,两年后任青海蒙番宣慰使兼甘边宁海镇守使,掌握了青海的军政大权,从此逐渐扩大势力。马麒、马步芳父子统治青海近40年。 1929年春,青海省正式建省,由冯玉祥部将领孙连仲任主席,马麒为建设厅长。次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孙连仲部东下,马麒接任省政府主席。1931年夏马麒病死,其弟马麟代理其职。到1936年夏,马家军阀统治青海期间,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城乡到处怨声载道。但是由于整个时代风气之所致,现代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青海,有力地涤荡着偏远落后的青海社会,冲击着传统文化,陋习旧俗也时有革新。 1949年8月下旬,“青海王”马步芳在军事惨败和民众诅咒声中仓皇出逃,9月5日,人民解放军进入西宁,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青海全境得到解放。1950年元旦,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青海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青海地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各民族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现代工业与教育、文化、医疗、交通、通讯工具、贸易等方面的繁荣发达,强有力地改善了生产力条件,更新了城乡民众的思想观念,进而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具有了日益新颖的因素,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目前青海省共有地级市1个(西宁市)、地区1个(海东地区)、自治州6个(海北、海西、海南、黄南、玉树、果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