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始聚落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原始聚落期分类:【中国民俗】 北京民俗文化的起源期,时在从远古到古燕国建立之前。 关于北京的发源,民间有一则“徐达一箭定京城”的传说,说的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为确定建都地点,向北射出一箭,以落箭之地为都城之基。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徐达所处时代为明朝初年,而北京城的建设其时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至于北京的发源,则更加历史久远。 距今大约四五十万年的时间,北京西南房山区周口店的龙骨山上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史称“北京人”。“北京人”的体质和外形同现代人已相差不多,有了简单的思维能力并开始有了最初的语言,能打制石器,懂得用火并能控制火,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之后,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了“新洞人”和“山顶洞人”,他们距今分别约四五万年和万余年,其文化同“北京人”相比已进步了很多,尤其是“山顶洞人”,具有相当发达的智力,已具备灵魂观念,懂得人工取火,社会组织已经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时间缓缓流逝,随着北京地区畜牧业和农业的兴起,北京远古居民告别了祖居的山洞,迁徙到平原上生活,出现了许多原始农业部落,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东胡林人、上宅遗址和北埝头遗址。东胡林人生活在北京西郊门头沟东胡林村西侧的黄土台地上;上宅遗址位于平谷县城东北19公里处的上宅村北的一块台地上;北埝头遗址位于平谷县城西北7.5公里,已为定居。 这一时期,分布在北京这片土地上的是众多原始聚落点。聚落点之间时代不同,原始群团之间也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各自生活在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这表现为目前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常常相距较远,文化之间也没有多少可比性。这种原始文化的“独立性”与北京后期民俗文化的“复合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外,这一时期远古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原始采集和狩猎阶段,如“北京人”就以采集植物根茎和果实为主要生活来源,狩猎上也只能猎取不太凶猛的野兽,如鹿、羊、鼠类等。山顶洞人遗址中,斑鹿、田鼠、野兔的骨骼非常多,这表明凶猛的野兽对他们仍然是一种巨大的威胁。由此,我们将这一时期北京的民俗文化与后代城市期民俗文化区别开来,称之为“原始聚落期”文化。 原始性是聚落期北京远古文化最基本的特点。 如居住习俗,“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还处于穴居阶段,借助天然洞穴遮挡风雨,以天然石灰岩块表面作地板;新石器时代的北埝头遗址,房屋多为半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这都是人类早期的居住形式,即《易?系辞》所谓的“穴居而野处”。住所内部,保存火种极为重要,因为火缩短了消化过程,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北京人”洞穴中用火后留下的灰烬厚达4~6米,证明了当时人类对火的依赖性。同时,住所与水源关系极为密切,如拒马河、永定河、周口河等等,饮水的本能需要决定了当时人类无法距离水源太远。 婚姻习俗上,“北京人”尚处于杂乱性交阶段,男女关系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到新洞人则发展到了原始群婚的晚期。 信仰习俗上,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北京人”已具备灵魂观念,但山顶洞人崇拜灵魂却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山顶洞人的洞形分上室、下室和地窖三个部分,下室是墓葬,地窖是自然形成的陷阱。山顶洞人能够将墓地和居住区分开,证明他们对死亡已有清醒的认识。更为关键的是,在山顶洞人下室发现的人类遗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头骨附近还有穿孔石珠作殉葬物,这标志当时人类已有灵魂观念。上宅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陶、石雕塑制品,如陶猪头、陶羊头、小石龟、石制蝉身猴面像等,这些雕塑制品可能用于宗教祭祀,是原始信仰存在的活证据,比山顶洞人更进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常常被人们认定为“表现了人们的爱美心理”的许多原始“装饰品” ① ,如山顶洞遗址中找到的大量穿孔兽牙、海蚶壳、鲩鱼眼上骨、钻孔石珠、刻沟的骨管等,东胡林人遗址中女人(生殖力的直接体现者)骨骼项部发现的用50多枚穿孔小螺壳串成的“螺壳项链”、腕部的用牛肋骨磨制而成的7枚骨管等等。其实,这些所谓装饰品是早期人类生殖力和生命力崇拜的具体体现。原始人企图借助与牙齿、鱼类、螺壳等生殖力的象征物 ① 以及骨类、石头等生命力的象征物 ② 的接触,感觉其茂盛的生殖力和生命力,属“接触巫术”的范畴。当然,这一原始接触巫术发展到后来,演变成了纯粹意义上的装饰文化,而失去了早期生殖信仰的原始内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