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反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反切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来拼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替,他计切。”(例皆取自《广韵》,下同)“都,当孤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如上例中的“他”、“当”。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如上例中的“计”、“孤”。被注音的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如上例中的“替”、“都”。反切的基本原理就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取上字的声母而不管其韵母,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而不管其声母,即可拼出被切字的读音。清代人李汝珍《李氏音鉴》中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所以,反切就是用两字反复切摩而拼出另一字音。

反切创自何时,说法不一。第一种意见认为是三国时孙炎所创,南北朝时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音辞》中持此说。后来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论例》也取此说。第二种意见认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未以反切命名,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持此说。他在《音学五书?音论下》中举出古代“不可”为“叵”,“如是”为“尔”,“之乎”为“诸”,“蒺藜”为“茨”等例证,说明古来就有反切之法。第三种意见认为始于东汉后期。章炳麟在他的《国故论衡?音理论》注中指出,王肃著《周易音》,曾用了十多条反切,应劭的《汉书注》也有以反切注音的。据此可推断东汉后期开始有反切。这种意见较有说服力。故今人多认为:东汉初期,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梵文佛经是一种拼音文字。中国的沙门和学者受梵文拼音方法的影响,结合汉字的特点而创造了反切注音方法。

反切的出现,是中国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反切出现之前,为汉字注音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譬况法,即打比方的方法。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二、读若法,意思是读的如同某音,只取音的近似而已。《说文解字》多用此法。如“?,读若宣。”三,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譬况法注音用语(如急气、缓气等)就很难理解,读若法只取音的近似,注音不准确。直音法可以准确注音,但有的字同音字很难找,有的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是生僻字,不认识,等于不注。因此,这三种方法各有弊端。反切注音方法,则是在对汉字字音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创造的,方法简单,认识汉字的人容易掌握,因此,古代韵书、字书的编撰(包括旧版《辞源》、旧版《辞海》)、古书的注释都用反切注音。这为古代语音以及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反切注音方法也有局限性。一是反切上下字各家用字不统一,同一个声母或韵母可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上下字,因此,反切上下字字数多,不易记忆。二是方言的差异、古今语音的变化,往往不能使人准确拼出字音。这也是我们现在不能利用反切正确认读字音的原因。宋代以后,虽对反切进行改良,但终不能完全合用,因此,后来创造了注音字母以及现在通行的拼音方案来替代反切。但是,反切在中国古代的注音以及古音研究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就是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反切也是重要依据。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又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如《广韵》中“冬,都宗切”为“冬”注音。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从中古到现代,汉字的声母、韵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近现代人感到很不方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