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代宗庙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代宗庙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崇拜、祭祀祖先的制度。《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孝经?丧亲》:“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唐明皇注:“立庙爹祖之后,则以鬼礼享之。”邢?疏:“立庙者,即《礼记?祭法》:‘天子至士,皆有宗庙’……旧解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周朝以前,天子的宗庙为“五庙”。所谓“五庙”是指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古时,活着的父亲称父,死了称“考”。父亲死了,将其神主奉祀于庙,即谓考庙。王考庙即为祖父庙,皇考庙即为曾祖父庙,显考庙为高祖父庙。以上四庙合称为“四亲庙”。祖考庙又称太庙,奉祀的是始封之君。始祖以下,四亲庙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则陪祀于太祖庙中。至周朝中期,随着世系的不断延续,周文王、周武王不再属于“四亲”,而因其功业卓著,故增设文武二世室庙,并将文武以下、四亲庙以上诸祖先神主藏于二世室中,这样便成了“七庙”。并规定了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之制。春秋时期,君主死后,有墓,有宗庙,宗庙又分“庙”与“寝”两部分。到东汉时,宗庙改成合立太庙,不再独设,实行“同堂异室”的供奉办法。这种制度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对于宗庙的祭祀也有一套繁琐的礼仪。先秦的宗庙祭祀活动很多,有月祭、四时之祭和殷祭等。月祭在每月初一举行,称为“朝庙”。“朝庙”又与“告朔”、“视朔”礼仪相联系。古制,周天子在每年夏秋之季向各诸侯国颁发“历书”,诸侯把历书藏于太庙,每逢月朔(初一)便宰羊一只亲自去告祭宗庙,称为“告庙”;然后戴着皮弁在太庙听治政事,称为“视朔”;“视朔”完毕再祭于祖庙称为“月祭”。四时之祭是在春、夏、秋、冬各季的祭礼。在夏、商时春叫店祭;夏叫杜祭;秋叫尝祭;冬叫?祭。到周朝又改为春为祠,夏为初了。殷祭是规模宏大的祭祀礼仪,包括每5年举行一次的宗庙大祭――杜祭和3年1次的合诸祖神主的大合祭――袷祭。秦汉以后的宗庙祭祀基本上遵循古制,只是在仪节上有细微变化。这种宗庙制度对保持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起过很大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