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代林业生产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代林业生产习俗

分类:【中国民俗】

世居黑龙江地区的古代先民,如拓跋鲜卑、肃慎、契丹、室韦等等,可以说都是从森林中走出的民族,森林是他们生息繁衍的家园。

近年来,黑龙江地区考古学界有一重大发现,就是在大兴安岭鄂温克自治旗阿里河嘎仙洞中,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拓跋鲜卑祖庙石室的刻石,这一发现证明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区是蒙古族的祖先――拓跋鲜卑族的发祥地,拓跋鲜卑族正是生息繁衍在大兴安岭中的古老民族。

一千多年前,室韦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群山密林之中,那是额尔古纳河东南一带,经学者考证,“室韦”一词在当地习俗中有森林之意,是“林中百姓”。深山密林在森林民族的心目中是乐园,他们一切都依靠森林,他们的全部生活来源都取自于森林,这样就形成了特殊的生产习俗。林业生产习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采集和狩猎。将山林中的野果、野菜乃至蜜汁、人参等,采集来食用,有的经过加工储藏,留做备用。射猎得来的兽肉,就是平日的美餐,有的兽肉也要加工储藏,以备猎不到野兽时好来充饥。日久天长,约定成俗,便代代传承。

今天,我们从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世居黑龙江省的古代先民,在林业生产中的习俗惯制。例如渤海时期,渤海人向唐王朝朝贡,从日本聘问,其实这是特定的历史时期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渤海人向唐王朝进贡的贡品中有名马、熟铜、虎皮、海豹皮、貂皮、羊、鹰、海东青、鹘、鲻鱼、乾文鱼、人参、昆布、牛黄、松子、白附子、蜜、金、银、金银佛像、鱼牙绸、朝霞绸、玛瑙柜等。从日本聘问,据文献记载有37批使团,其中大部分都是商业贸易,最多的达200人,所带物品和朝唐贡品差不多。在这些物品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林业生产中所采集的物品和森林中射猎所得。

契丹建立辽朝。《契丹国志》中载:契丹贺宋朝皇帝生日礼物中,有刻丝花罗御样透背御衣、紫青貂鼠翻披、银鼠鹅顶鸭头纳子、锦绿制皱皮靴、金块束皂白熟皮靴、白猪皮黑银鞍勒、绿褐猪皮鞍勒、白猪多裹筋鞭、黄桦皮缠猪皮弓、红锦袋皂雕翎窿角筲头箭、青黄雕翎箭,这些都反映出在林业生产中的骑射狩猎习俗。

女真人建立金朝。女真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民族,和森林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其林业生产习俗,始终都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金国志?田猎》载:“金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候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围,名曰‘围场’,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王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饮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野郊无定。海陵以其子光瑛年十二获獐,取而告太庙。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饭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由上述记载可见,王室对田猎如此酷爱,散处于林中的女真人,对狩猎这一林业生产习俗,更是代代传承,视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生产习俗的形成,是和黑龙江区域内山峦连绵起伏的环境极为相关的。

清代流人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有这样的记叙:“乌棘,土语大树林也。南去宁古百余里,东西去宁古数十里,纵横不知尽处。其中多山神野鬼,过者挂巾带衣物纸钱于树枝上,以乞神佑,见者莫敢取,或亵慢戏谑,往往得大病不起,夏日常雨,冬日常雪,四时晦黑,出林则晴时如故。杉松合抱,大材不可胜用,居人梁栋槽桶,皆于此取足,甚便之。”这段记述,非常形象地描绘了黑龙江省森林的苍莽之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