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造园规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造园规制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营造之法则。我国古代园林是在居住与游览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掘地造山、布置建筑及花木,并利用环境组织借景,构成富于自然风趣的园林。将大自然的风景素材,通过概括、提炼在园林中创造各种理想的意境。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自然的再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皇家园林是园林发展的主流。汉代,除帝王的离宫、苑囿以外,仅少数贵族、富商营建园林。两晋、南北朝,私家园林逐渐增加。到了唐代,不仅贵族、官僚在长安近郊利用自然环境营建别墅,甚至官署、寺观中也修建园池。五代至宋,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园林的发展,江南地区筑山迭石之风很盛,产生了以莳花、造山为专业的工匠。到明、清时,江南成为私家园林最发达的地区。明朝末年出现了造园艺术专著《园冶》。园林布局,在山池花木之间建造亭台楼阁,连以走廊,以供居住之用,但有时建筑比重过大,与自然风趣有失协调。皇家皇林因处理政务,召见臣属,建造具有轴线的殿堂厅院,其余部分仍与私家园林一样,以不规则方式为其布局的基本原则。汉武帝开始在建章宫太液池内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以后,到南北朝又沿池崖布置假山、花木及各种建筑。此后,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一贯相承的方法。南北朝时,欣赏奇石之风大盛,假山亦创造出峭拔、幽深的意境。除山池外,要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更多风景,还要在布局上划分景区。各景区大小和配合力求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开合自如。各观赏点之间布置合理的观赏路线,造成动静结合,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此外,还需利用地形,采用借景和屏障的方法,互相因借抑扬,使游人欣赏到景色与景深的变幻,产生含蓄不尽之意,观赏路线,小型园林多以山池为中心的环行方式,大型园林除主要路线外,还设若干辅助路线,或穿林越涧,或临池俯瞰,或登山远眺,或入谷探幽,或循廊入室,或登楼升高,使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变化无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