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近代傣族服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近代傣族服饰分类:【中国民俗】 唐代将今德宏一带的傣族称为“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以雕题文身习俗的特征为其族名。故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说:“金裹两齿,谓之金齿蛮;漆其齿者,谓之漆齿蛮;文其面者,谓之绣面蛮;绣其足者,谓之花脚蛮;彩缯分撮其发者,谓之花角蛮。”至元代,则多统称为“百夷”或“金齿百夷”。对傣族的服饰及其习俗,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唐人樊绰《蛮书》卷四在记述唐代今德宏一带的傣族服饰时,说妇女“皆当顶上为一髻,以青布为通身哑,又斜披青布条”。“通身哑”不是衣服,而是裹身之物。与此同时,被称为“茫蛮”的西双版纳傣族,则“皆衣青布短哑露筮,藤篾缠腰。红缯布缠髻,出其余垂后为饰。妇人披五色娑罗笼”。“短哑露筮”,指长仅及小腿的短裤。“五色娑罗笼”与“青布条”,都是一种披风,与今日傣族妇女的披风同类。从《蛮书》的记载看,唐代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大抵相类似,即都编发为髻,皆披披风。不同的是,德宏妇女穿青布通身哑,西双版纳妇女则以“藤篾缠腰”,德宏妇女不穿裤(“通身哑”当是以衣代裙的服饰),西双版纳妇女则穿短裤;德宏妇女仅编发为髻,西双版纳妇女则以“红缯布缠髻”,垂发于脑后。 元代李京,于大德到至顺年间来云南,任“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佩虎符兼管军万户”。在位期间,所著《云南志略》中的“诸夷风俗”篇,谓金齿百夷“男子文身,去髭须鬓眉睫,以赤白土傅面,彩缯束发,衣赤黑衣,蹑绣履”、“妇人去眉睫,不施脂粉,发分两髻,衣文锦衣,连缀珂贝”。百夷男子文身历史古远。《后汉书?南蛮传》记哀牢夷云:“种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唐朝时的百夷,以雕题文身为其族名。《蛮书》卷4中就说:“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纹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查古代典籍,未有百夷男子服饰的记述,《云南志略》对傣族男子头饰、面饰、身饰、衣饰、鞋饰的记述,是古代傣族男子服饰及其习俗的较详细的记载。元朝傣族妇女的服饰习俗,与唐朝时期傣族妇女服饰习俗相比,发式有异,衣服也从“通身哑”、“娑罗笼”衍变为穿衣,并讲究衣服的装饰。 到明代,百夷男子的文身习俗流传更为广泛,而且文身有了新的内涵。明以前文身的目的,是“以避蛟龙之害” ① 到了明朝,已有贵贱、等级之分。《西南夷风土记》中就说:“男子皆黥其下体成纹,以别贵贱,部夷黥至腿,目把黥至腰,土官黥至乳。”可见贵贱、等级分别之细。而且百夷男子,无论官民,“其首皆髡,胫皆黥。不髡者杀之,不黥者众皆叱笑,比之妇人。” ② 百夷的服饰,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据明代《景泰云南图经志?百夷传》记载,这一时期,“上下僭奢,虽微名薄耻,辄系?花金银宝带。官民皆用笋壳为帽,以金银等宝为高项,为宝塔状,上悬小金铃,遍插翠花翎毛之类,后垂红缨。贵者衣用?丝绫锦,以金花金细系之。”百夷普通居民,“男子皆衣长衫,宽襦而无裙……妇人则绾独髻于脑后,以白布裹之,不施脂粉。身穿窄袖白布衫,皂布筒裙,白行躔,跣足,贵者以锦绣为筒裙。”明朝傣族服饰变化的特点:一是头饰出现了华丽的笋壳帽,这种帽式,直至今天,在节庆场合或傣族戏剧帽饰中还能看到;二是男女服饰已大体定型,其形制、颜色近似今天傣族的服饰;三是平民服饰与贵族、土司的服饰在用料上已有明显的不同;四是到了明代,大百夷和小百夷即德宏傣族和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已大致统一。 到了清代,直至民国时期,傣族服饰经近千年的衍变,服饰、头饰、手饰、脚饰、文身、饰齿,及至服饰的尺寸、色调更趋定型。据西双版纳地方志的记载,其时:“摆夷男子,衣对襟或大襟短衣,一为劳工界,头缠布巾,肩挂背袋,带短刀长刀。冷时披围巾,其头巾以黄红、粉白各色为时髦。妇女衣饰,则因种性复杂,极不一致。水摆夷妇女上短衣,下长裙,与缅妇装饰相同,裙长及地,不御内裤,用丝麻相间织成,饰以红黄绿紫等色之柳条花巾,用深绿棉织物或丝织物,更以白布镶花边一两条,上端折叠紧别腰部,不用带束。贵族则饰金银腰带,有重至十多两者。衣尚白棉,间用青蓝,圆领狭袖,以布条代纽扣。绾发于顶,饰金花或彩色包头,耳孔塞金筒,贫者则以着色通草塞之,手镯戴臂上或腕间,金银质或玉制。银质有重至数两者。旱摆夷普通蓝衣、青裙,御大耳环,饰银腰带,于上衣当腰之际,刺绣花鸟,以为装束者。”到了20世纪中叶,傣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时代又有创新。 傣族姑娘服饰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