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文化的多元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文化的多元性分类:【地域文化】 台湾高山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若干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的统称,这是海峡两岸学者的共识。目前之所以还沿用这个名称,那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进行科学的民族识别造成的。依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分类大体为: (一)古民族 这一类民族现已不存在了,他们的大多数已被他族灭绝,少部分迁出本岛或溶入现代各少数民族之中。如见于历史记载和高山族各族群传说中的“矮黑人”与“流求人”。前者民族学分类上称之为尼格利陀人。在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被称为“毗舍邪人”,清代的台湾方志中又称为“鸡距番”(意指他们的脚趾与鸡爪相似,这一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泰雅族称他们为“辛古兹”或“辛辛”、“齐苦伊”,赛夏族称他们为“他矮”等。他们的体质与文化特征为:身材矮小、肤色暗黑、毛发卷缩;善于攀援树木、游泳,行动敏捷;善用弓箭,善巫术,有以疤痕纹身之俗;住岩洞等; ① 在排湾族的传说中,“矮黑人”还有食人肉的陋俗。这是欧洲学者关于19世纪后半叶关于台湾尼格利陀人报道中记录的排湾族酋长塔基托克经历之事。 ② 而在赛夏族关于“巴斯他矮”即“矮灵祭”的传说中,“他矮”在两族械斗中几乎被杀绝,只有极个别的人逃跑了。这一与高山族和汉族有明显体质与文化区别的古民族,现在几乎在台湾岛上找不到了。 关于“流求人”,《隋书》卷八十一《流求国传》有记载。当时,流求人已处于金石并用山田烧垦的农业社会;其族群组织似已进入军事民主制时期,有王、小王、鸟(一作乌)丫帅治理,有习惯法,但无文字;有拔毛(男)、黥手(女)、行嫁娶婚、裸葬、崇拜山海之神,有猎头、食死人肉等习俗。有些学者认为,流求人的文化高于现代台湾世居民族。19世纪台湾南端有? 人,曾被认为是隋代流求人的后裔。后来,也逐渐消失了。 在当今排湾族中,有一个古老的民族叫“箕模(tφimo)人”。他们的文化原本与排湾人不同,现在“两族文化则完全融为一矣”。台湾民族学家李亦园教授在他的《来义乡排湾族中箕模人的探究》的结语中指出:“箕模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可能先排湾族居于林边溪上流一带,而其文化即成为今日排湾族文化因素之一;在先史时代的台湾,其居民较现在更为复杂,考古学的地下发掘,发现许多非现存土著的文化因素,这些当是另一群先史民族的遗留;民族学的研究,也证明现存土著族中含有许多不同系统的文化,其若干当为接受自他一先住民族者。这些非现存土著的先住民,当与现存土著接触后,一部分或迁移他去,但其大部分当与现存土著互相混合。” ③ 李亦园的概括是符合实际的,是对台湾文化多元性的不同表述。 (二)高山族不是单一民族,文化差异大 高山族是台湾世居少数民族的总称。广义的高山族包括仍保留其固有语言与文化的狭义高山族与已失去其固有语言与文化的平埔族,人口约40万人,约占台湾省总人口的2%。狭义的高山族分布在台北、桃园、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高雄、屏东、台东和花莲12个县的30个“山地乡”,分布区域达1.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据考古学、民族学等研究成果,高山族主要来自大陆,也有来自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的民族成分。他们的语言属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即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正如每个语族可以包含若干语支、每个语支又包含若干民族语一样,高山族各族虽然同属印度尼西亚语族,但并不能把他们划为单一的少数民族。高山族内部语言、文化、社会组织,以及体质上的较大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先民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地区来到台湾后,又各自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造成的。台湾学者在论说高山族来源时指出:“我们一方面自应拒绝多数过去学者之全马来说,也不能完全强调全大陆说,而主张至少应分新旧与南北两系,山地各族尤其北中部山地各族为大陆旧文化(东夷僚越文化)系统,东部与平地各族为南岛文化(印度尼西亚文化)系统。自然我们应该知道,中国大陆是整个东南亚乃至太平洋文化的摇篮,南系各族当然也与大陆关连甚深也”。 ① 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卫惠林先生,几乎跑遍高山族各部落,从事民族学研究,著作甚多。他对台湾世住少数民族作了如下的分类:属于仍保有其固有文化和语言者,即狭义的高山族有10个族群;泰雅(Atayal)、赛夏(Saisiat)、布农(Bunum)、邹(或作曹,Tsou)、邵(Sao)、鲁凯(Rukai)、排湾(Paiwan)、卑南(Puyuma)、阿美(Ami)和雅美(Yami);属于已失去其固有语言与文化的(即平埔族)也有10个族群:北部有凯达格兰(Ketagalan)、噶玛朗(Kavalan),在中部者有道卡斯(TaoKas)、洪安雅(Hoanya)、巴布萨(Babuza)、拍波拉(Papora)与巴宰海(Pazeh),在南部与东部者有西拉雅(Siraya)、马卡道(Makatao)与卡列温(Kaliwan)。 以上分类,是以各族的文化特征与认同意识为根据的。下面试以文身黥面与缺齿两项来说明其区别。黥面习俗只流行于泰雅族与赛夏族。其起因与婚姻有关(婚前行之,有成年礼的遗韵)。男子须在猎头之后才黥面,并可文胸,作为猎取人头的英雄标记。南部的排湾族在手臂、手掌、手背刺各种花纹,作为贵族的标志。这些不仅说明文身的部位不同,所反映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与社会意义也不一样。缺齿(即打牙)只在北部、中部的泰雅、赛夏、布农、邹和邵等族,南部各族没有这一习俗。再如邵族的祖灵篮、阿美族的独木舟、排湾族的五年祭、平埔族巴宰人祭祖时唱的“挨央歌”,等等,虽然都与祖先崇拜有关,但表演形式各异。这也说明“高山族”的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