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的汉族舞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台湾的汉族舞蹈分类:【中国民俗】 台湾的汉族舞蹈主要有福佬人、客家人两大族群的舞蹈。台湾汉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祭孔佾舞、跳加官、采茶舞、车鼓、跳鼓、弄牛犁、舞狮、七响、布马、春灯舞等。因舞蹈受语言限制较少,汉族舞蹈的两大族群互有渗透和影响,因此有时其族群界线不甚分明。 台湾汉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下几个方面关系密切。 首先,由祖国大陆(特别福建)传入,为庆祝各类节日庆典而产生。如“祭孔佾舞”为在台湾流传最久、最具规模的舞蹈。主要在台湾每年教师节演出,已成为全省各县市纪念教师节不可缺少的内容,各校都有专人负责筹划演出。“打七响”为男子用双手互相拍打身体的七个部位(或女子手持短竹竿拍打),已成为元宵节踩街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春灯舞”是庆祝正月十五灯节时的表演,为台湾节庆舞蹈中极为讨人喜欢的舞蹈。 其次,因各类礼仪祭奠需要而不断完善。如“车鼓舞”是两人互相逗趣的舞蹈,为台湾新屋落成、建醮大典、生日喜庆、迎神庙会等活动中常见的舞蹈。“狮舞”为台湾新年、迎神赛会、喜庆节目时的舞蹈。 第三,原为戏曲中的一部分。如“跳加官舞”原为文戏中的戏曲舞蹈;“采茶舞”由客家一丑二旦对唱对演的“三脚采茶戏”演变而来;“布马舞”以布马(状元郎)与马夫之间的演出,表现布马与马夫之间戏剧性的对话,极具传统戏曲特色;“跳鼓舞”不断变化各种阵形,如四门阵、龙门阵、穿锣、孔雀开屏、趋四角等,原属民间艺阵中武阵的一种。 台湾汉族舞蹈发展的特点如下: (1)模仿性较强。如在“七响舞”中,模仿抓田鸡、公鸡展翅、喝醉酒等形态。“采茶舞”模仿村姑以双手摘采茶叶、擦汗、嬉戏、收成等动作;“弄牛犁舞”模仿平时耕种、收割情形。 (2)动作大都较为细腻复杂。如“祭孔佾舞”共有九十六个动作,舞者为两阵,动作相对(相反);“车鼓舞”中一丑一旦,丑角动作较为复杂,双脚成平行,半身微蹲成屈蹲步,左右移动膝关节及胯为主要移动动作,屈蹲越低难度越高,有时三步前进,动作激烈,成仰腰状,同时要随时应变,随时制造打诨逗笑的趣味效果;旦角动作娇柔细致,以云步或四方步为主。右手持扇,左手持手绢,时常在丑角前挑逗。“布马舞”动作有布马(状元郎)与马夫之间的拉马、勒马、踩七星步、入庙拜神、三进三退、蹲跪步,以及翻滚等许多高难度动作。 (3)常借用各种道具表演。如“弄牛犁舞”中道具有用铁皮做的假牛头、牛犁等;“七响舞”道具有用铜或铝做的三尺长的竿,两头挖几个洞,洞边装三个铜钱,敲起来可震动作响;“春灯舞”中用彩灯为道具。“采茶舞”中以茶篓为道具。 (4)演员人数较为灵活。有的舞蹈阵容强大,对演员人数要求较为严格。如“祭孔佾舞”有四列、六列、八列三种,依所祭祀人的地位而定,天子最高为八列,六十四人;诸侯次之为六列,三十六人;士大夫为四列,十六人。因孔子地位与天子同样,故用八列六十四人。“跳鼓舞”则由八人组成一阵,各人分工明确。如一人撑旗头,一人鼓于胸,二人持凉伞,四人击锣。有的舞蹈人数不断变化,如“弄牛犁舞”从开始的一男一女对演,演变成八至十二人。有的舞蹈人数视需要而定,如“春灯舞”舞者人数视灯形的图案(如花卉、吉祥等)而定,或一人一灯,或一人两灯,或三人一灯,或多人手持一灯。“车鼓舞”、“布马阵”则由两人表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