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史书、地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史书、地理分类:【地域文化】 隋初,文帝即有意于兴儒学,开皇三年四月,“诏天下劝学行礼”,《隋书?文帝本纪》诏书中有这样的话:“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余,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碉朕意,劝学行礼。”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唐代地方之学,仍袭前世,着意于化民善俗。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周边高丽及西域诸国酋长,亦派遣子弟请入国学。史载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真可谓“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于此可见。隋唐之世,科举渐盛,而学校日微,教育之权,由公家逐渐转入私家,隋唐两史言私家教授之事甚多。上述情况在燕赵之地多有显现。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经学家。 (一)隋朝两大儒生――刘焯、刘炫 刘焯(544―610),字士元,信都昌亭(今冀县)人;刘炫(546―613),字光伯,河间景城(今献县北)人。他们少时即结盟为友,向信都刘轨思学“毛诗”,向广平郭懋常学《左传》,问“礼”于阜城熊安生。后又去武强交津桥藏书家刘智海家,在这里苦读10年,遂成名学者,时称“二刘”。刘焯后半生回乡游学授徒于闾里,专事教育和著述,天下名儒后进学子,或请他释疑答难,或受学于他,慕名而至者,有远自千里之外的人。他撰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五经述议》等书。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尚书刘氏义疏》1卷。此外,还有武安人马光、真定人房晖远也以教授为务,门徒至千人。史载,马光师教数十年,初教授瀛、博,有门徒千数,先后为太常博士,门徒多负笈随入长安。当世燕赵地区的经学传授,私门收徒教学的风气是很盛的。 (二)唐朝著名经学家孔颖达 孔颖达(574―648),字仲远,冀州衡水(今衡水市)人,刘焯的门生。隋大业初,为河内郡博士,后为李世民收用,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唐太宗时奉诏与大儒颜师左、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撰定五经义训,凡180卷,名曰《五经正义》,太宗下诏付国子监施行,后又经诸多儒学博士详定增损,延至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布下,“每年明经,令以此考试”,成为饮定官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史学 自曹魏以降,作史之职多为著作郎,而隶于秘书,隋代沿其旧。唐贞观三年,移史馆于禁中,以宰相监修国史。 唐初史学家李百药的《北齐书》和名相魏征的《隋书》,都是当世重要的史作。他们探讨前代的兴亡治乱,意在为唐朝提供历史的借鉴。 李百药的《北齐书》 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安平县)人。其父李德林在齐、周、隋三朝,均任显要官职。李百药在隋一直受压抑打击,隋末转入农民起义军李子通、杜伏威所部任职,后归唐,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官位颇高。贞观年间受诏撰《齐书》(即《北齐书》,这是后人为了与南朝的萧齐相区别,乃加一“北”字),历时10年完成,共50卷。李百药所撰的《北齐书》,是在他父亲旧齐史存稿的基础上,又加采其他史料编撰成书的。这里所说的加采其他史料,就有王劭的《齐志》。王劭字君懋,为齐、周、隋时著名史学家,曾在魏收手下任过职。王劭修史,敢于秉笔直书,善用口语,长于叙事,李百药承其志书的优长,亦敢于揭露北齐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显有史学家的骨气。《北齐书》所涵盖的时限,是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开始(534年),中经高洋灭东魏过齐(550年),终于北周灭北齐(577年),凡44年的历史,超出《北齐史》应有的时限(550―577),李百药为什么这么处理?在他看来,北魏的分裂和东魏的建立,是决权的高氏集团一手策划而成的,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只是傀儡而已,高氏的齐国代东魏,才是历史应有的发展结局。李百药在这里是秉笔直书了这段历史。《北齐书》对高氏政权的政治得失,很有识见,和魏收的《魏书》各有侧重叙事,时称良史。《北齐书》在中唐后,逐渐残缺,后人不断取《北史》加以补编,加之多人的增删改削,今天的《北齐书》已非当世的旧貌了,史家考定,全书中尚有17卷为李氏的原作,其“总论”为魏徽所撰,依如历史的原貌。 魏征领撰的《隋书》 《隋书》作者,一般题为魏征等撰。这部官修书史,成于众手,其间纪传与志又是分别修撰先后成书的。魏征参与了撰写,又负总监之任,自然署名就以他为代表。 魏征(580―643),字玄成。先世为钜鹿下曲阳(今晋县西)人,后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他有修史的家学渊源。祖父魏彦在北魏时曾意删削诸家《晋书》为一家之言;父亲魏长贤,欲承父志改撰《晋书》,但其志都未竟。在东魏、北齐时身居显职的著名史家魏收,也是他的本家。魏征为唐代名相,向以直言敢谏垂于青史。唐太宗为适应政治的需要,于贞观年间,令其总监修撰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代史。其中《隋书》主要由他负责,他书的“总论”和《隋书》序论,为他亲手所撰,还主编了《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以为世人借鉴。在上述史书的序论中,他探讨了历代兴亡得失的经验,表达了个人的历史见解,人文一致,真可谓历史的一面镜子。 (四)地理学 隋代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其余记注甚众”。这是官方修撰的方志地理巨籍。唐承隋业,对于地图和方志极留意,除中央和州郡制作外,还有私家之作,以贾耽、李吉甫最有名。 贾耽(729―805),字敦诗,沧州南皮县人,贞元九年,官为右仆射,同平章事。《旧唐书?贾耽传》言:“耽好地理学,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是以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自吐蕃陷陇右,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耽乃画陇右、山南图,兼黄河经界远近,聚其说,为书十卷表献。至十七年,又撰成《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表献之。据表,其图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盖冶中外为一炉,萃古今为一简矣。” 李吉甫(758―814),赵州赞皇人,元和时著名宰相,也是当世的方志地理学家。《旧唐书?李吉甫传》言:“分天下诸镇,征其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为五十四卷,号为《元和郡国图》于元和八年进之。”《元和郡国图》亦名《元和郡县图志》。除此之外,他辑录东汉、魏、晋、周、隋故事,述其成败得失为《六代略》30卷,著有《十道图》10卷,《古今地名》3卷,《删水经》10卷。李吉甫不仅是当世的著名政治家,还长于地理,山川险易,方隅物产他都注意,借修志绘图加以表述,这也是造福于当世和后世的业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