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史可法衣冠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史可法衣冠冢分类:【传统文化】 史可法衣冠冢在江苏扬州北城外梅花岭下,旧称史公祠,今称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字宪之,开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602年)。27岁中进士后在多处任地方官,勤政爱民,颇得善誉。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南下,福王在南京监国,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身份到扬州督师。次年,清兵重重包围扬州,摄政王多尔衮多次致书史可法劝降,史可法写了著名的《答多尔衮书》,表明亮节孤忠的立场。在无任何后援的情况下坚守孤城。10天后,清兵用红夷大炮轰塌城堞,生擒可法。清豫王多铎待之以礼,仍称之为“先生”,劝其投降。可法从容回答:“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凛然正气,壮烈就义,年仅44岁。多铎下令屠城十日,尸横遍城,可法遗体亦不可认。副将史德威将可法衣冠葬于梅花岭下。多铎本是杀史可法的刽子手,但也被可法的不屈精神、英雄气概所感动,一个月后就下令修史公墓,建史公祠。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高宗御笔题“褒慰忠魂”匾,又制御诗一首: 纪文曾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字芳。 凡此无非励臣节,鉴兹可不慎君纲。 像斯观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 并命复书画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扬。 御诗一出,随从南游的大臣于敏中、董诰、刘墉等纷纷作和。以后游扬州的文人必吊史公墓,今见其诗词不下数百首。 今史公祠坐北朝南,面对扬州北护城河。朱红大门,右悬朱德总司令题“史可法纪念馆”楠木牌。穿过门厅是一方庭院,院内有古银杏两株,乃乾隆南巡时所植,昂然挺立,犹如两杆大旗,为史祠壮威。院后为飨堂,飨堂为面南三楹,门上仍悬乾隆题匾。内有梅花纹落地罩格,罩格前置史可法端坐塑像。像高二米,左手扶玉带,右手握书卷,气宇轩昂,塑像之上有“气壮山河”大匾,两侧悬郭沫若手书联: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抱柱上有朱武章撰、李亚如补书联: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又有彭玉麟题抱柱联: 碧血丹忱,正气常存光竹帛 冰雪铁骨,忠魂寄托有梅花 飨堂两侧陈列史可法手书《复多尔衮信》及给母亲、夫人遗书及有关遗物。 飨堂之后为史可法衣冠冢。冢之四周环绕绿树、翠竹,显得清幽、肃穆。砖砌墓域,并筑有石台。封土为丘,长满绿草。墓前立碑,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墓旁东西边门嵌有“梅花岭”石额。进边门为一土石冈,即梅花岭。岭上有小阁,为观梅阁。岭下有厅榭,名梅花仙馆。 史公祠之西部另成一区。过廊陈列江泽民、金日成晋谒史祠照片以及江泽民语录:“在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西区主体为祀祠,面南三楹,外柱悬王冬龄书张二荩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堂中设神龛,内悬史可法画像。龛以竹节构成,象征高风亮节。龛上有“亮节孤忠”匾。四周陈列史可法生平事迹资料。像上有蒋士铨题诗,云:“梅花岭头冰雪魂,生死南村最孤直。”另黄燮清《吊史阁部》云:“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彭定求诗云:“碧血久从衰草没,白云遥带古梅香。”李时震诗云:“岭上梅花千树横,笛声吹彻暮云平。”吴歧诗云:“邗水春秋供血食,梅花今古吊诗歌。”陈秉昌诗云:“衣冠玉带留天地,长与梅花伴国魂。”人们观梅色思史公,闻梅香怀史公,访梅岭吊史公,留下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