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叶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叶适

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哲学家。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召为太学正,迁博士,累官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为人志意慷慨,素以经济自负。能知人善举,时称得人。政治上,反对“和议”,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防颇力,升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后韩?(tuō托)胄伐金战败被诛,适亦受劾夺职。杜门著述,自成一家,晚年讲学永嘉城外水心村,学者称水心先生,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哲学上,认为天地万物皆由统一之“气”所化生,反对理学家“太极”说。强调“道”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水心别集?大学》)。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批判朱熹等人学说为“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讲究“功利之学”,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习学记言》)。反对传统“重本抑末”(重农轻商)政策。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参见“永嘉学派”。

南宋思想家、散文家。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学者称水心先生。出身于“贫匮三世”的家庭,自称“少曾读书,颇涉治乱”,“独有忧世之心”(《上西府书》)。淳熙五年进士及第。召为大学正,迁博士。宁宗时,累官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时韩?胄伐金失败,他严防江淮,颇有功绩。后中丞雷孝友劾他依附韩?胄,遂被罢官。被劾归乡里后,“研玩群书”,经十六年,乃成《习学记言》一部有系统的、以经史百家为条目的哲学著作。他力主“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疏通货币。”大胆批判曾参、子思、孟轲等儒家代表。反对其时理学家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注重对事物作实际考察,以为“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他指摘理学家揉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妄。总之,他继承并发展了永嘉学派进步的思想传统,对唯心主义理学和心学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成为独立一派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叶适的散文,“在南宋卓然为一大宗”(《四库提要》)。他的政论文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常引经据典,条分缕细,议论风发,厚重有力。淳熙十五年的《上孝宗皇帝札子》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另外,他的许多“记”和“碑版之作”,亦能独运杼轴。对于散文的功用,他以为“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赠薛子长》)。总之,他的散文与胡铨、陈亮等的作品,共同继承了北宋古文运动,成为南宋文坛的强音之一。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资料可参见上述两书及《水心外集》等。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字正则。晚年讲学永嘉城外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历任太学正,历太常博士、国子司业、权兵部、工部侍郎。开禧年间对金用兵之议起,以人望召入朝。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建议节用减赋,宽舒民力;加强边防,整训士卒,待机而出,必能无败。韩?胄急于功利,不听所言。开禧二年,北伐兵败。适击退来犯金兵,又派兵袭击江北金兵,迫其退去。次年,迁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司,招集民众,屯田练兵,修筑坞堡,积极措置防御,反对朝廷求和。旋被诬附会韩?胄,夺职遭逐。返乡家居,以讲学、著述终其身。

教育思想 叶适认为教育目的在于“造士,使之俊秀”,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资、博学多能的真正之士。使天下之人,有羡于为士,而无羡于入官。士以其道义、修养、事功、学问,为人信服,一旦出仕,不致病民,而能致治。士由学校培养,以满足皇帝对贤材的需要。学校尚需传授文献,以六艺经传、百家典籍、史籍志乘等为教材,并加以发掘、考订、整理。要求门人从所载的治迹治道中,得到启发参证,以研究当前事物器数,因时制宜,发为可施于民生日用的实事。艺能学习,也为教育内容,兵农钱谷水火工虞皆为学问,都应在学校讲习。反对观心空寂、默视危坐,指斥道学家将彼从佛门引入,贻误后学。提倡不以须臾离物、耳目与思考相结合、注重实用锻炼的治学方法。

哲学思想 叶适之学批判老庄,指斥佛佗,集永嘉之学自成一家,与同时并世的晦庵理学、象山心学相鼎立。以宇宙为气,流行变化而有五行八卦;五行八卦及其所成之物,又最终化为气。认为在五行八卦之外,别论“太极”、“无极”、“动静”、“男女”、“清虚”之类,只能自贻蔽蒙混乱。气之形于天地之间者,皆为物。物之所在,即道之所在。离开天地物人,无道可言。天下事物,皆成于两。阴阳、刚柔、逆顺、向背、奇偶、离合、经纬、纪纲皆两。凡天下可言者,皆是为两非一。矛盾普遍存在,其作用使事物变化,前后发展延续以至于无穷。又强调矛盾双方可以调和。借助中庸之道,有以为异的双方,可以无以害异。天人关系上,重视观察自然,强调认识来源于天地万物,受制于客观世界。格物即“以物用而不以己用”,主张认识符合于事物的性质功能,反对主观想象事物的性质功能。主观自用危害客观事物、违背外界规律,使自己陷于谬误、困境。尽观客观事物而行动,则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又认为情欲源于人体需要,不当放纵,更不能灭绝,只应该以礼调节。

政治思想 叶适反对以礼与理为法。批评儒生欲行尧舜制度,是失古人意,以虚文追怀帝王制度。指出秦汉以来历代制度虽增损厚薄,微有不同,大抵皆商鞅遗术,司马迁等抨击商鞅,非为公允。但视刑赏为极至的政法观念,极害义理,亦无益于治。治理天下,当以德教为本。否定崔?“刑罚者乱世之药石,德教者兴平之粱肉”的观点。认为乱世也需德教,兴平无乏刑罚。锄治过恶,使其断绝,善道方长,为治务必刑德相参。(贺圣迪)

法律思想 叶适的法律思想主要有:一、主张朝廷当以隆礼御其臣,以恤刑爱其民。此二者乃国家之大本,无穷之大祚,不可变之俗。认为以刑法御其臣,则其臣轻为奸而多犯法。国家以恤刑之仁行制刑之仁,重先入之坐,厚雪冤之赏,则天下安宁,无横行之变,无谋上之奸。二、主张任人以行法。认为人不平而法至平,人有私而法无私,但法是由人去贯彻实行的,唯有任其足以行法之人,而后法可行。他认为朝廷制定的法典有三害,凡天下事无不备于法典,人们只知奉行而智虑不能出于法典之外,执法者易生搬硬套法令,国家人材因此浸以颓惰。他指出法典“备其文不备其实,备其似不备其真”,不任人以行法,事事皆机械地套用法典条文,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势必使法令日坏,人材日消,以至于法坏道穷。只有任人以行法,法令可行,人材亦因此以见其实用。三、抨击宋代吏胥之害,建议改革吏治,以新进士及任子之应仕者更迭为之,三考而满,常调则出任州县官。士人惜身畏法,受财鬻狱现象得以减少,吏曹清则庶务举。更迭为官,则无根固窟穴之害,无保引私名之弊,亦可稍去冗官之患。四、认为法度以密为累。他说宋代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人们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使人才不获尽,人志不获伸,人人“昏然?首一听于法度”,从而治道不举。主张法度应当疏松。他还强调国家纪纲以专为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朝廷无所寄任。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朝廷所独当,天下州县束手无策,不能为国家分忧解患,此“夷狄所以凭陵而莫御,仇耻所以最甚而莫报也”,而至于国威不立。主张纪纲应当分散之。(戴建国)

经济思想 在功利与道义问题上,叶适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与陈亮同为宋代功利主义经济思想的倡导者。在理财问题上,他将理财置于国计民生全局性问题的首位,但认为理财不单纯指政府财政税收,而包括生产与消费、流通与供给、导源与节流等国民经济一系列问题。批评王安石变法以来的青苗、市易诸法不是理财而是聚敛,主张“开阖敛散轻重之权不一出于上,而富人大贾分而有之”,肯定“富人为天子养小民”的历史合理性。在土地问题上,抨击宋代经济思潮中恢复井田制的主张,以为是历史的倒退。主张将穷苦无地者向空旷地区移民,“去狭而就广,田益垦而税益增”。在货币问题上,主张必须恢复对铁钱的信用,铁钱才能在民间流通。这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在江南亦实行铁钱对铜钱的兑换;铸造钱文、轻重、大小应该统一标准,以官铸优质钱来战胜、取代私铸劣质钱。对政府纸币发行过量,铜钱积贮过度所造成的钱重楮轻、物贵币贱、物价上涨、商品短缺等现象也从货币理论上进行了分析与批判。

叶适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领袖,亦是浙东学派中坚。他的思想贯穿了社会批判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重要的地位。他的著作除读书札记《习学记言序目》外,还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今经整理将其《文集》、《别集》编定为《叶适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