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号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号子

分类:【传统文化】

民歌的一种体裁。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号子历史悠久,据《淮南子》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宋代高承《事物经原》载:“今人举重出力者,一人倡则为号头,众皆和之曰打号。”号子是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应和,起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的作用。号子种类很多,农事劳动有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打场号子等;建筑劳动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等;搬运劳动有装卸号子、挑担号子等;水上劳动有摇橹号子、拉纤号子、捕鱼号子、排筏号子等;林区劳动有伐木号子、拉木号子等;作坊劳动有榨油号子、擀毡号子、打蓝号子、竹麻号子等。号子的音乐性格坚毅质朴、粗犷豪迈。节奏富有律动性,音乐材料常重复使用。其音乐形式直接受劳动条件的制约。劳动负荷重的号子,音乐固定少变,如杠棒号子。劳动负荷较轻的号子,音乐灵活多变,如舂米号子。一些少数民族在较轻松的劳动时边歌边舞,音乐兼有号子和舞歌因素,如高山族的《杵歌》、藏族的《打阿嘎》等。打夯号子的节奏规整有力;挑担号子的节奏短促轻捷;平水划船号子的节奏长而舒展,旋律逶迤起伏。劳动号子丰富的音乐素材和独特的音乐特征,被作曲家吸取,在表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精神和豪迈气魄的作品中巧妙地使用。

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在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与劳动节奏密切结合、故亦称劳动号子。号子的诞生时间早于其它带词的民谣。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伐木号子、渔船号子、作坊号子等。音乐风格坚定豪迈、节奏律动强烈。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几种,其中后者较多用。号子的歌词内容大多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关系,起着统一劳动步调、引起劳动者的兴奋、解除疲劳的作用。较著名的号子有以下几种:①船工号子:在行船中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而演唱的。有起程号、行驶号、停船号三类。著名的有黄河船号、渤海湾船号、乌苏里船号、长江船号等。②渔民号子:指渔民在江河湖海下网、捕鱼、入仓时所唱的号子。流行于沿海捕鱼集中的地区。分网号和装网号两种。③林工号子:流行于东北、西北及南方的森林地区。有伐木号和拉木号两类。④搬运号子:范围较广,流行于人力装卸、抬运等重体力劳动阶层。主要有装卸号,著名的有码头工人装卸号;推车号,著名的有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安徽的拉板车号子;挑抬号,有上海的四拼档号子、四川的五金扛运号子。⑤石工号子:亦称“岩工号子”、“送石号子”。流传于南方的采石场。四川、浙江、福建等最为常见。一种是无具体内容的音调,一种是即兴编唱叙述性内容。⑥农事号子:普遍流行于各地的农村,以农业生产劳动来命名。演唱形式一般都是一领众和,领者唱歌词,和者唱衬词。内容大多反映生产劳动。著名的有车水、舂米、打场、薅秧号子等。⑦排筏号子:又称竹木号子、放排歌等。流行于长江中游及湖南、湖北盛产木材的地区。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汉邦放排号子、湖南阮水编排号子。⑧作坊号子:手工业作坊生产劳动所唱的号子。著名的有四川的打竹麻号子、山西的打蓝调号子、湖北的打油号子和榨油号子等。

属民歌类,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紧密关联。《淮南子》云:“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号子可以大致分成搬运号子,如推车号子;工程号子,如打夯、采石等号子;船渔号子,有拉纤、船夫号子等;作坊号子,如竹篾、打篮等号子。号子的内容有的只是劳动时的呼号,有的是抒发劳动中所产生的情感。有的则是以号子的形式讲唱故事。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方式。歌词纯朴,音调粗犷有力。

是伴随劳动、指挥劳动的歌。过去行船、放?、打夯、伐木,多唱号子,以便集中力量,统一行动,更有效地劳动。不同的劳动有不同的号子,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格,同一劳动,同一地域,不同的时候又有不同的曲调。如著名的《澧水号子》,在闯急流险滩时,其声如雷,气势恢宏,赛过浪涛,称为“高腔”。唱词是:

领唱:哎!喔!大河涨水!

众:得!

领唱:黄又浑!

众:嗨呀!

领唱:不知水浅和水深?!

众:嗨呀!

如果水势平缓无险情时,号子声音柔婉欢悦,唱词也不同,如:

领:澧水河上,

众:哦嗬,哦嗬!

领:么妹子,

众:嗬嘿!

领:常行船喽!

众:哦嗬哦嗬!

领:洗衣姐儿!

众:嗬嘿!

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号子的多样性。像拉纤、搬运、打夯等号子都是劳动强度大的集体劳动号子。这类号子在集体劳动中具有发布命令、协调动作、振奋精神、提高工效的作用。这类号子是集体劳动必不可少的形式和方法,是为劳动而唱,也是这类号子结构短小、曲调口语化、铿锵有力、一领众和等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像栽秧、打场、耘田等号子虽然也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但劳动不需协调动作,其劳动强度较弱,主要是为了调解劳动环境气氛,解除疲劳而唱。因此,其曲调流畅悠扬,开阔宽广。

号子的演唱内容多是民谣、民谚或索物托情即兴而唱身边人和事。其结构小,多分上下句,常有“哎嗨”、“哎吱”、“哎嗬嗬”、“嘞衣哟嗬嗬”等之类的衬词,以补充唱词结构,抒发情感。号子的曲调,都与劳动时的强度、动作、情绪有重要关系。劳动的律动性,决定了曲调的律动性。领唱者的曲调、节奏和句幅自由,和者的曲调、节奏和句幅相对固定。号子的音调多为当地语言升华而来,有的就是节奏化的喊唱,也有的是当地民间音调变化而成。劳动号子的演唱,一般没有伴奏。

安徽的劳动号子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打桩号子、推板车、搭包、装卸号子、抬煤、压路号子、栽秧号子、车水号子、数水号子、舂米号子、打麦歌、打场号子、耙地号子、推磨号子、挑土号子、拉锚号子、起运号子、窜篙号子、摇橹号子、歪歪子、拉纤号子等。由于劳动工具不断改进,传统的号子有的只能是历史的文化遗产与劳动的记录,不会有人再唱,只有个别可供欣赏的号子,作为音乐作品而继续有人演唱。

舂米号子。在没有机械脱米的农村,农民用石臼盛米,手持木棒锤一上一下地舂米,脱去稻壳。这种劳动产生的号子,有一人唱的,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和的。有的只有一句词,加上劳动的哼咳声衬词,形成上下两句结构的曲式;还有两句词和两句衬词构成的四句体结构曲式。歌调由领唱者唱出,众齐唱衬词。曲词为五声音阶,2/4节拍,有羽调式、徵调式和宫徵调式。

舂米号子

打麦号子。打麦场上劳动时演唱的号子,在安徽有的称号子,有的称打麦歌和打场歌。打麦号子分南北方两种。南方为男女多人共同劳动时演唱,演唱时一领众和;北方为一人牵牲口,拉石滚打麦,劳动者为抒发麦收季节的喜悦而歌,或心情愉快哼唱时曲小调(不规范,有很大的随意性),或为吆喝牲口而唱,甚至骂牲口的骂声也加带其中。歌曲无定格结构,一句、两句均可,嗓子好的旋律流畅,开阔豪放,反之则哼唱,但都属即兴演唱。

打麦歌

号子,俗称“劳动号子”,流行最广的是农村盖房时的打硪号子和黄河沿岸的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的特点是一人领唱,众人相和,即兴编唱,调节劳动节奏,调动众人情绪,消除疲劳,使原本繁重的体力劳动,变得和谐而富于韵律感。打夯号子又有紧夯调和慢夯调之分,紧夯调节奏急促有力,慢夯调舒展悠长。船工号子流行于黄河沿岸能够行船的地域,如河曲、临县、河津、芮城等市县,是进行水上劳动如水运、船务、拉纤等所唱的号子,有《拔船号子》、《纳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等。船工号子也有紧号子和慢号子之分。慢号子又叫“平水号子”,节奏较慢且有娱乐性,可以使船工或纤夫们稍事喘息。紧号子节奏急促,发出一种撕裂性的呼喊,情绪紧张,以引起水手的高度注意,从而驶过急流险滩。

内蒙古地区的劳动号子大致有抬木号子、船工号子和打夯歌三类。这些劳动号子和各民族的民歌有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如抬木号子主要流行于大兴安岭林区,产生于林业生产,具有自己的形式和风格特征。林区工人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同心协力抬原木,故形成了一领众和、两拍子和一拍子交替交换的号子,也形成了雄浑有力、刚健豪迈的风格。船工号子,曾流行于内蒙古西部境内的黄河流域。包括拉纤时唱的和扛船下水时唱的两类。这种号子随着包头地区铁路的建设,大都已失传了。打夯歌在建筑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时期较为流行,它也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速度变化较大。这些劳动号子的唱词多为即兴编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