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马相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司马相如分类:【传统文化】 西汉辞赋家。旧时酿酒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碉之一。字长卿,小名犬子。因慕战国时赵国大臣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蜀郡成都人。喜好读书击剑,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称病免官。客游于梁,与当时文苑名流枚乘等交游,工于辞赋。曾奉使西南,对于西南的开发有一定的贡献。后转迁孝文园令。晚年免官闲居,郁郁而死。酒业供司马相如为祖师概因与他和卓文君卖酒有关。民间相传卓王孙女文君,丧夫后家居,与司马相如相恋,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同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后人将司马相如奉为酒神,并适时举行祀神活动,焚香跪拜,以祈保佑,畅饮饱食,尽兴方散。 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年轻时被派往长安学习儒家经典,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为梁孝王门客,与枚乘等游。归蜀,冲破贫富樊篱,娶临邛(qióng穷)富商女卓文君。武帝用为郎,奉使西南夷,对于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有一定贡献。晚年任文园令,以病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29篇。今仅存5篇。《子虚上林赋》为其代表作,此赋竭力铺陈描写帝王奢华和富有,劝百而讽一,欲讽而反谀;结构宏伟,铺写夸张,气势宏大,词采斑斓富丽,但多奇词僻句,形成汉赋固定格式,代表汉赋最高成就。成为后世刻意模仿的样板。其《长门赋》表现手法、风格近楚辞,富于抒情,在题材上对后世“宫怨诗”有深刻影响。 西汉辞赋家。字长卿,少名犬子,后慕蔺相如的为人,更名相如,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年少时好读书舞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至梁,为梁孝王门客,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同游,著《子虚赋》。梁孝王死,相如归蜀,途经临邛(今四川邛崃),结识富商卓王孙寡女卓文君。文君善鼓琴,慕相如才华,相如以琴心挑之,便与之私奔归成都。因家境贫寒,生计艰难,便同返临邛关一酒舍,令文君当垆卖酒,自与庸保杂作于酒肆中。后卓王孙分给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夫妇乃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旋献《上林赋》,倍得武帝喜爱,拜为郎。后擢为中郎将,曾奉使西南,使得邛、归、冉、?、斯榆之君皆归附汉朝,边境日益开广。并且修通灵山道,架孙水桥,以通邛、归,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后因事免官,转迁为孝文园令,因郁郁不得志,常称疾闲居,病免,一直到死。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方面。《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29篇,现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等6篇,另有《梨赋》、《鱼塞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司马相如主张作赋要“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包括宇宙,总览人物”,说明他在作赋时比较重视资料的广博、辞汇的富丽、文采的华茂,相对忽略思想性。尽管如此,他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汉赋的题材和描写方法,使之成为一代鸿文。另外,司马相如还著有散文《上书谏猎》和《封禅文》。诗歌仅存《琴歌》和《郊祀诗》。《史记》、《汉书》有传。 汉赋的代表作家。字长卿,原名犬子,因仰慕战国蔺相如为人,更名相如。蜀郡成都 (今属四川) 人。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景帝时曾为武骑常侍,任务是随从皇帝田猎。后免官去梁,与枚乘、邹阳、庄忌等文人同游于梁孝王门下。梁孝王爱好文学,在其封国内筑有一座 “梁园”,为游玩与延宾之所,司马相如自然是座上客。他写了一篇 《子虚赋》,借子虚、乌有先生两人之口,极尽铺陈排比、搜奇炫异之能事,来描绘楚国云梦泽的壮观和齐国山海的壮丽。但不久,梁孝王死了,“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司马相如只得回到成都老家。因家徒四壁,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临邛令王吉与司马相如有故交,便邀他前往临邛。一天,他们应邀到当地富商卓王孙家作客,酒酣耳热之后,司马相如即兴演奏一曲,后人附会其词为《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原来,司马相如听说卓王孙有一女儿卓文君新寡,故以琴心挑之。卓文君悄悄从窗户窥视,一见钟情。就趁黑夜随司马相如私奔成都,卓王孙大怒: “女儿这样不争气,我不忍心杀她,但她也休想得到我一分钱!”卓文君跟着司马相如过了几天穷日子,实在熬不下去,就劝司马相如: “我们且回临邛去,找兄弟借贷也足以为生,何必自己折磨自己!” 夫妻回到临邛,卖掉车骑,买下一小酒店,文君站柜台,相如穿着犊鼻言 (短裤衩)洗杯盘。卓王孙又羞又气,杜门不出。后经文君兄弟劝说,卓王孙不得已,才分给女儿僮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夫妻回到成都,过起富家生活。这时,《子虚赋》 已流传到长安,汉武帝在皇宫中读到这篇奇文,击节赞叹,恨不能与作者同时。狗监杨得意是蜀人,便对武帝说: “臣的同乡司马相如曾说这是他作的赋。” 于是司马相如应召入宫。他对武帝说: “ 《子虚》乃诸侯之事,不值一提。臣请再作一篇天子游猎赋。”于是就有了与《子虚赋》齐名的 《上林赋》。后来,他就做宫廷文学侍从,虽然曾奉命出使巴蜀,安抚当地民心,但他对从政并不热心。卓王孙对这位乘龙快婿改变了态度,又给女儿分了大笔财产。司马相如不愁衣食,不慕官爵,常称病闲居。后来,他又写出了《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封禅文》等作品。相传《长门赋》是司马相如代陈皇后作。陈皇后失宠,别居在长门宫,于是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为她作一篇解悲愁之辞,司马相如就写了 《长门赋》。据说汉武帝被这篇凄婉悱恻的文章打动,遂与陈皇后言归于好。不过,最能代表汉赋特点的,还是 《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大赋以铺张扬厉的风格、华丽典雅的词藻,将山海河泽、宫殿苑囿、林木鸟兽、土地物产、音乐歌舞、服饰器物、骑射酒宴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画面似的呈现在读者眼前,造成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今天的读者却很难感受到这种美感和愉悦,因为其中那些成堆的怪字、奇字,早就把人弄得头晕脑胀如坠五里云雾。但在汉代,这却是最时髦的文学,当时没有字典或类书,一个人能运用这样多的怪字和奇字,能知道这么多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就够令人惊叹的了。司马迁惜墨如金,却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将这两篇与国计民生毫不相关的大赋一字不漏地全文载入。最有趣的是,《上林赋》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渲染着皇家苑林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况,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 “节俭”的道德教训上来。“曲终奏雅” 后来就成为汉赋的一种结尾模式。扬雄说: “如孔氏之门用赋,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古之陕西,乃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文学家与诗人,均与陕西有不解之缘。西汉时的司马相如就是这样一位文学家。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喜欢读书击剑,为人口吃,不善言辞,但擅长于写作,尤其是在赋这种文学形式上更有功力。他曾任职长安,不久称病免官,游学于梁(今河南商丘及安徽砀山一带),并在那里作了《子虚赋》。几年后,相如又回到蜀郡,认识了卓文君,二人遂私奔成亲,留下一段千古风流佳话。 汉武帝看到《子虚赋》后,十分欣赏其文笔,于是召见他,任以官职,相如遂定居于陕西。他曾奉命出使西南夷,对于开发当时的西南地区,安抚当地少数民族,沟通中原与西南的交通和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出使过程中,他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名篇,它们既是有用的政治檄文,也是难得的散文名作。《汉书?艺文志》载他有赋29篇,现在只能看到《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等6篇。其中《子虚》、《上林》二赋是其代表作,主要描写天子诸侯田猎时的盛大场面。文章辞藻华丽,修饰排比,无所不用其极。赋中歌颂了大一统中央王朝的气势和声威,在赋末对帝王的过分奢糜也有一些委婉的讽谏,使统治者能有所警觉。虽然这样并不能使帝王真正收敛,但正是从他开始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文学传统。 司马相如的作品文采焕发,尤其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有特色。他写景有色有声,给人以如在画中游的感觉。且极尽夸张铺饰之辞,凡是想得出的东西,都可以写在赋中;不管是否真有其物,都会在他的文章里看到。结构上,追求赋体的宽大宏阔;形式上,讲究句型的排列美;遣词造句上,大量堆砌词汇,纵横自如,多加渲染、夸饰,同时对于词句的排比对偶与声韵的和谐他也十分在意。其赋带有浓重的散文意味,叫“散体大赋”。由于他对文字、音韵等有较深的功底,因而在写作中,常常使用一些生僻字,借以炫耀知识的渊博。正因为此,他的文章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实际东西。与他相去不久的许多文人学者也竞相仿效,如班固所著《汉书》就有此疵病。这种文风对于魏晋文有也有很大影响。 晚年,他因病去官,家居茂陵(今陕西兴平茂陵),直到去世,临终前曾为书一卷,劝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西汉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我国著名的词赋家,也是巴蜀地区第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司马相如自幼喜好文学,勤奋好学,对于历史有较多的了解。司马相如因仰慕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为人处事的宽怀大度,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自名为“相如”。汉景帝时就离蜀入仕途,在长安任武骑常侍。当时司马相如就已写有词赋,但汉景帝不重文学,因而司马相如难于施展自己的才华。当他见梁孝王喜爱文学时,就辞去官职,投于梁孝王门下。当时在梁孝王处的还有枚乘、邹阳、严忌等文学家。司马相如受枚乘的影响最大。如果说枚乘《七发》奠定了逞辞大赋的基础,那么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就是完成逞辞大赋的代表作。《子虚赋》仍采用了《七发》的问答形式,以子虚、乌有先生的答话,描写了宫庭的富丽奢侈生活。据《汉书?艺文志》载,司马相如共完成了词赋29篇,但目前流传的只有6篇,其中有几篇的真伪还有争论。尽管如此,司马相如的词赋仍然被后人高度评价。汉代文学家扬雄说:“长卿之赋,非自人间来,神化之所至也。”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则说:“长卿之赋,赋之圣者。”鲁迅先生则评论说,司马相如的赋是“广博宏丽,卓绝汉代。”司马相如不仅词赋颇有名气,而且对经学也有较深的研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也是汉代的经学重要著作之一。 更令人熟悉的,则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它不但在历史上广为流传,而且编成戏剧上演。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只好返回巴蜀。途经临邛(今四川邛崃)时,去会见好友王吉。当时王吉任临邛县令,在好友的挽留之下,司马相如就暂住临邛都亭。一日,临邛富豪卓王孙宴请县令王吉,王吉则邀司马相如一同前往。司马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有一个新寡的女儿,既美丽端庄,又懂文学喜音乐,可谓才貌双全。酒席之间,王吉请司马相如弹奏绿绮琴助兴,司马相如趁机弹奏了《凤求凰》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卓文君也曾读过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十分佩服其文学天才,现在又偷看其人,相貌堂堂,举止文雅;细听琴声,婉转悠扬,情意绵绵,爱慕之意不禁由心底而起。自此,两人已有私通。但卓王孙却坚决反对这门婚姻。卓文君为了反抗父亲的阻挠,终于和司马相如私奔回到成都。富豪之女与文学才子的私奔,自然就成为人们传说的话题。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到成都时,“家徒四壁”,难为生计。卓文君写信给其父亲,请求给一点嫁奁,也遭到拒绝。迫于无奈,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不得不重返临邛,卖掉车马作资本,当街开一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则身穿“犊鼻裤”做店内杂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行为轰动临邛县城,卓王孙也因感到羞辱而闭门不出,但仍然不承认这门婚姻。直到卓家的叔、伯、兄弟的多方劝解,卓王孙才同意给一些钱财、僮仆作为陪嫁。这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重返成都,成为富户。当年卓文君在临邛卖酒用过的井,现被称为“文君井”。用这口井水酿出的酒,清醇可口,称之为“文君酒”,并已成为巴蜀名酒之一。 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潜心读书,立志有为。恰逢汉武帝喜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又重召司马相如入朝为郎。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派唐蒙到巴蜀,打通通往夜郎、焚中的道路。唐蒙在巴蜀征集了数万役民修建“南夷道”。由于工程险峻、艰难,路途遥远,气候多变,数年间死亡人数已过半。唐蒙求功心切,一面大肆征集役民,另一面又采取十分残酷的手段强迫役民加快修筑。这在巴蜀居民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为了避免应征筑路,巴蜀居民或者四处逃亡,或者自残身躯。南方少数民族部落也趁机起事,反抗朝廷的统治。巴蜀局势已动荡不安。此时,汉武帝派司马相如入蜀安抚,紧接着又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招抚“西南夷”。为了及时说明安抚之意,司马相如写了《谕巴蜀檄》《难蜀父老》两文。这两篇文章不仅安定了巴蜀居民的心理,稳定了巴蜀地区的政治局面,而且文章本身也颇有特色。清代学者浦起龙说:“谕告篇,于触碍中境开;诘难篇,于怯馁时气旺。”这次司马相如返蜀安抚,也是赤车驷马衣锦还乡。当初司马相如初去长安之时,就在成都北门外七里的?仙桥柱上题词说:“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过此桥。”如今如愿以偿。此后,?仙桥就改称驷马桥,至今尚保留此地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