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各类建筑发育齐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各类建筑发育齐备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到明清,各类、各门的建筑已是发育齐备,它们共同奏响了这一时代雄浑的乐章。

居住类建筑的圆熟

自从中国人发明最原始的穴居与巢居,居住类建筑就是漫长之建筑文化史常恒不变的主题,否则天下之无数芸芸众生居于何处呢?所以,从史前、先秦到明清,居住类建筑是每一时代、每一地域、每一民族最普遍、最基本的建筑门类。然而,明清时期居住类建筑,应当说发展到了顶峰。且不说其数量尤其之众多,而在技术、艺术上亦是颇为高超的。

典型的明清居住类建筑,是北京的四合院,这是中国北方所常见的民居形制。

四合院的造型与结构已经进入“圆熟”程度。一般房屋为抬梁式木构、其外围砌为厚实的砖墙,屋顶以硬山者为多见,次要房间筑为单庇顶或平顶,由于地处北方,防寒保暖为第一需求,故四周墙体与屋顶都较厚重,这使得四合院的形式外观有稳重、平实之美感。中庭可设水井,常以方砖铺地、室内设炕取暖。室内空间以罩、?扇、门、博古架之类按使用功能进行划分,顶棚装纸,有美观的装饰。一般四合院为青灰色墙面与屋顶,贵族门户时采朱红或金黄色、覆琉璃瓦。四合院有“冬暖夏凉”之优点,唯采光不足,好在有中庭作为共用空间稍作弥补。在文化审美上,四合院具有东方古代浓厚的“家”的气氛,内向而崇中,伦理内容亦颇丰富。

另外,还有生产类建筑的大量建造。生产类建筑是从原始居住类建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狩猎者住在穴洞中,这是他的居住空间,原先除了自身,家徒四壁。后来打的猎物渐多,一时吃不完就存放在“家”中,这便是生产类建筑仓库的起源;活的野兽圈养在“家”,这便是生产类建筑饲养场的起源。明清时期,随着冶炼、制陶、制铁等业的发展,各类手工作坊应运而生。

宫殿、陵寝和坛庙建筑的空前发展

宫殿、陵寝与坛庙等,是明清成就最大的建筑门类。

比如北京故宫,诞生于明代初年不是没有历史原因的,它首先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强化的产物。虽然其宫殿群体,在面积、占地、规范上尚小于汉唐宫殿,虽然是仿南京明初宫殿而建造的,实际上却综合了我国历代宫殿之长,特别是受到了元大都大内宫殿的影响。元大内在中轴线上主要有两组建筑,前为大明殿一组,后为延春阁一组,都是工字殿,两组之间隔着东西通道。明清故宫前三殿、后三宫都建在工字形台子上,实际就是两座把穿堂处断开另加建小殿的工字殿,乾清门前横长广场即相当于东西通道,很明显是受到大明殿和延春阁间东西横街的影响。但明清故宫为了附会古代天子“三朝五门”之说,又在午门前加端门、天安门、大明门,与太和门一起凑成五门,又以前三殿为三朝,加强了宫前的纵深布置,这是元宫所没有的。

同时,北京故宫在空间布局与技术处理已是超越了前代。它具有布局紧凑有序、空间序列在严整中求丰富多变以及用材精良、工艺精巧的特点。仅以瓦技而言,元及元之前的重要宫殿已复以琉璃瓦,其色彩虽较灰瓦为美观,毕竟工艺较粗疏,其色不甚醒目。明代始,整个故宫均复以黄色琉璃瓦,全宫有金碧辉煌之感,极为壮丽。在用材上,明代宫殿以质地优良的楠木建造,其材来自湖广、川贵边陲,一路运输,民工们吃尽千辛万苦,费时旷日,无可比拟。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在明嘉靖年间曾经重修,它的用以铺筑御路、雕以龙饰的巨石来自北京房山,巨石“移出矿坑即需工万人以上,又用民工二万人造旱船拖运,每一里掘一井以浇旱船,二十天始运抵北京,用银十一万两。仅此一事可以想见建造它所耗的劳力之大”(《北京古建筑》,第18页)。而此时台基形制亦已发育成熟。(图二)

就陵寝、坛庙而言,现存中国古代陵寝建筑之地面部分,其辉煌程度,没有能超过明之十三陵的了,因为这个问题在第三编还将详细论述,这里暂且从略。而这陵体一项就有创造性。我们知道,北宋之前,中国古代之皇陵、平面基本上为方形,故称“方上”,北宋之后到明代初年,朱元璋加以“革新”,改方形而为圆形,故明代之陵丘凡地位高贵者,其平面均为圆形。然而发展到清代,陵丘平面又演变为前方后圆即南方北圆形,将陵丘的方、圆加以综合,综合地象征了“天圆地方”文化观念。十三陵之长陵堪作代表。(图三)

从坛庙建筑门类来看,明清的坛庙建造成就远远超过前代。北京天坛是其代表。坛庙之建造文化观念起自对天地的崇拜,远古祭天有燎柴以祭的传统,那时还没有建筑。后来建坛以祭,这便是圜丘的起源。汉代已有圜丘之建,“在长安治内四里,居德坊东南隅。”(《长安志》引《括地志》)《水经注?渭水》与《三辅黄图》云:“汉圜丘,在昆明故渠南,有汉故圜丘。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规模都较小。汉代有天地郊祭制度,《三辅黄图》云,“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所属掌治坛

郊宫岁时供张,以奉郊祀。武帝定郊祀之事,祀太乙于甘泉圜丘,取象天形,就阳位也。至成帝徙泰畴后土于京师,始祀上帝于长安南郊,祀后土于长安北郊。” 陈直校注: 根据《汉书?成帝纪》:“建始二年春正月辛巳,上始郊祀长安南郊。诏曰: ‘乃者徙泰畴,后土于南郊、北郊,朕亲饬躬,郊祀上帝。’”天郊在长安城南,地郊在长安城北,与颜师古注文并同。然当时天地坛的规模均较小。

发展到明代,便有宏大天坛建筑之建造。这是继承了历史上的天地同祭制度而建造的 (参见本书第三编关于天坛的论述)。这是农业文化的产物,改天地同祭而独祭于天,是时代发展到明清即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在中国古人的文化观念中崇天甚于亲地之故。但祭天并不排斥亲地,故天坛坛墙之平面为南方北圆形,象征中国自古以来的 “天圆地方”观念。

天坛的建筑文化成就,表现在圜丘结构的“阳九”模数制(参见本书第一编)。其次,圜丘不设屋顶,坛面圆平,象征以自然之天穹为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比较罕见,构思极佳。又次,天坛总体布局的特点是在广阔的平面上只布置很少建筑物,其博大的美感超过故宫宫殿建筑群。故宫之博大,是在人渐渐行进中观照领悟到的,而天坛呢,可以一目了然,极目天宇,壮伟而崇高。并且轴线鲜明而强烈,形制浑朴而简洁、色彩庄重而辉煌,在大批没有建筑物的空地上,被浓郁、虬劲而茂密的古柏之林所覆盖,古柏森森、皇家气象。而祈年殿等建筑物高出林表,有与天相接之美感。祈年殿的结构与藻井等,也具有高度的建筑文化价值。

图二 北京故宫的石台基

图三 前方后圆: 长陵总平面

园林建筑的收获季节

明清是中国园林文化的成熟期,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文人园林,都处于灿烂辉煌的“收获季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是圆明园和颐和园。

被毁于1860年英法侵略战火的圆明园,经过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近百余年的大事修造,成为中国造园史上的杰作,它是清代所谓“乾嘉盛世”皇家园林文化也是中国园林文化的高峰与终结。

圆明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既是皇家避暑、游憩胜地,也是较长时间在这里的理政、居住之处,故于园林前部建有“外朝”、“内寝”的宫廷区,既不同于大内御苑,也不同于一般的行宫与赐园,是一种兼备“园苑”和“宫廷”双重功能的皇家园林,可称为“离宫型皇家园林”。该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附近,为环绕福海的圆明、绮春、长春三园之总称。周长10余公里,堆山理水、遍植奇花异木,罗列国内外胜景四十余处,有建筑群一百四十五处,其中胜致,难以遍览,其艺术文化价值之高,冠绝当时,被称为 “万园之园”。

圆明园是道、儒、释三家文化的融和总汇。既为园林文化,必有回归自然、避弃尘俗、寄情山水、作 “逍遥游”的一面,这在文化性格上则无疑是属于“道”的;但圆明园又是属于皇家的,具有尤其浓烈的儒家入世精神,这一点,仅从该园园林建筑景物之命名亦可见得很清楚。如“正大光明”、“勤政亲贤”等处,显明的皇家本色,又如“保合大和”,典出于《易传》。《易》为儒家奉作经典,后世不断对其解读,浸透了儒学精神。同时,在圆明园文化中,也渗透着佛教文化因素。别的不说,在圆明园之长春园区域中,设有法慧寺一处胜景,其中包括法慧寺、福佑大千、法光无量与多宝琉璃塔等多处佛教景物。而“圆明”一词,典出于佛教。“圆”者,有圆心、圆仁、圆合、圆光、圆佛、圆妙、圆成、圆空、圆果、圆相、圆海、圆悟、圆通、圆寂之意; “明”者,放大光明之意,指佛教的涅?智慧。“圆明”是一个渗融着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的佛之智慧境界。所以应当说,圆明园这一园林建筑文化,实际是道、儒、释三学的总汇。

圆明园早已被毁,只剩下若干遗迹寂寞地在西风残照中诉说着它那悲壮的历史。而现存的北京颐和园,同样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皇家园林。(参见本书第三编)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约10公里处,全园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 (圆明园全园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其中北部为山地,占全园面积三分之一,海拔约为60米,自乾隆十五年(1702)大规模建造园林建筑于山地之上,称为万寿山,南部为湖区,称昆明湖,全园是一种山水格局。光绪帝“执政”中叶,慈禧那拉氏挪用海军建设费用2000万两银子修复此园,于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完成,更原名清漪园为颐和园。

该园的文化形制与观念类似于圆明园,大凡由四部分构成。(1)万寿山东部区域。由东宫门、仁寿殿等所构成的离宫型建筑,具有宫殿气质,而体量缩小,不施琉璃瓦,庭院花木扶疏,居住气息比较浓郁。(2)万寿山前山区域。以排云殿和佛香阁为中心,构成十数小型建筑群,体量比较巨大。佛香阁原址建有佛塔,高九层,现存佛香阁为八角四层之建筑。排云殿给人以气宇轩昂之感,它与佛香阁共同标示出万寿山园景的轴线,成为前山大小建筑群的注意中心。万寿山下有“天下第一”长廊和连绵不尽的白石栏杆,更加强了全部建筑群的统一性。(3)万寿山后山、后湖区域。其后山的主题建筑是一组喇嘛庙,花树繁丽,环境幽清。后湖溪水曲致,设计中原先的溪流中段两岸有苏州式临水街道,颇具江南风情。(4)昆明湖南湖,西湖区域,主要以大片水面取胜,水中设岛屿,上建有不同风味的房舍,以十七孔桥与龙王庙岛控制湖面格局。湖西的长堤上建桥六座,形制丰富,有“拂堤杨柳醉春烟” 之美,宛若水乡江南。

综观颐和园全景,其实也是一个道、儒、释三学相融合的美之园林,所不同于圆明园的,由于慈禧更为佞佛,故颐和园的佛教意味更重些。

明清尤其清代,皇家园林文化很发达。与此相媲美的,是南地私家文人园林文化的崛起。明清是文人园林文化的高峰。此时,中华大地尤其在南方究竟建造过多少文人园,不能确指。其中著名的,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杭嘉园林、金陵园林以及上海园林等。仅苏州一地,从明嘉靖至清乾隆之间,大小官宦、地主、商人(其中许多兼为文人)竞相造园,成一时风尚,炽然三百年之久。太平天国以后,一批封建官僚、文人又来苏州大造第宅园林,使造园之风,又呈一次高潮。以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耦园、环秀山庄与畅园等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作。上海豫园以及上海郊外的嘉定古漪园等,亦闻名于时。明清两代的文人学子,多雅好园事,不少文坛风流竞为园林作“记”,以抒寄情怀。如明代文征明曾为王献臣所筑之拙政园与江苏宜兴玉女潭山居作“记”,一时传为美谈;明代潘允端自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解官归隐,在上海城隍庙筑豫园,有“构以娱亲”之意,自撰《豫园记》;明代文人王世贞亦为江苏无锡之安氏西林与?山园作园记,王世贞雅好游园之举,还有《游金陵诸园记》与《灵洞山房记》传世;清代著名文人叶燮作《涉园记》、袁枚作《随园记》以及钱大昕作《网师园记》等,均以史笔与诗墨记述当时的造园盛事、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

这种私家园林的“文人”性格是显然的,这些园林,一般占地不大,大者不过数十亩,小者仅一亩半亩,但其建造文化观念,却在象征“壶中天地”,象征宇宙,有以小见大、从有限见无限之性格。同时,在私家文人园中,自也渗融着一定的儒、释思想,即具有或曰沾溉了一定的入世与弃世、厌世精神,但其最根本的文化气质,则是属于“道”的。“道”尚无为,有出世之思,筑园以事“逍遥”,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是其第一要旨。为此,江南私家文人园林的面积、房舍、叠山理水、种树植草的文化尺度均比较趋于小型化,具有空间组接多变、主题突出、浑然一体、曲致为上、自然朴素、优美幽静的特点。

正因为明清造园实践具空前之势,早在明末,有造园大家计成(计无否)撰《园冶》一书,总结了明之前的中国造园文化实践,又以系统、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造园理论,指导了清代的造园实践。

计成生于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这是以其 《园冶》一书之自撰跋语推算出来的。

计成是当时造园大家,其所造园,现见于古籍记载者,大凡有三。即常州吴玄东第园、仪证汪士衡寤园、扬州郑元勋影园。据记载,计成还曾在镇江等地为他人叠过一些石壁,据阮大铖《冶叙》云,曾请计成“资营拳勺”,以便自己“读书鼓琴其中”,看来这是一次小型的园林之叠山理水之举。

《园冶》原名《园牧》,全书中心思想,可以计成自己在 《园冶》所说的八个字来概括: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林文化是人工的创造,但要达到回归于自然(天开)的境界。这十分精辟而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质。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包括其中的建筑部分,一则以自然为本; 二则将其融渗于人工造筑的山水、花木之中,以此创造深邃的意境。中国园林中的一切,包括叠山理水、绿化筑路以及建筑之修造,均应以自然为本。如叠山一艺,计成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我们知道,在中国宫殿、陵寝、民居等建筑样式中,“居中”是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它们一般都有明确的中轴线,此乃 “居中”也。而造园却“最忌居中”,这是计成的高论。这是中国园林文化一定程度上冲破儒家规范、反对“居中”,入于自然曲韵、向往山水自然的美学表现,是自由文化心态的表现。又如空间布局,以曲为上,处处追求曲折幽深,计成说,“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这是指观赏路线,游廊的造型也是“宜曲宜长则胜”。所以,中国园林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不是本来面目的自然,而是经过人工艺术地改造过了的自然,但这改造又以不破坏自然原朴的神韵为上。为此目的,计成还具体探讨了许多造园手法,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一例。这里,“因”者,依凭也,即造园不能凭空幻构,须以地基、建造材料与建造之总体构思为凭,从实际出发。计成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所谓 ‘精而合宜’者也。”凡此一切,都在为求达到 “宛自天开”的境界。而整部《园冶》,从其文化观念与文化兴味上分析,实际上是围绕着“幽”、“雅”、“闲”三个字做文章,表现出很高的园林理论的造诣,而全书所集中体现的,是道家文化观。

长城建筑的完成与完善

在明代,长城建筑达到它的辉煌发展时期。(图四)明长城全长约11300华里,分属九镇。明长城与秦汉长城相比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图四 明长城北京八达岭段

一是形制巨大。秦长城全长6000余华里(据《史记?蒙恬列传》),明长城比它长近一半,这还不包括长城复线在内。

二是材料与技术提高。秦汉长城一般以土版筑或土墼,现存临洮秦长城即版筑而成,玉门关一带之汉长城以沙砾石、红柳或芦苇建成,山地、溪谷一般以木石建筑,其所遵循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原则,而垒石之墙体具有明显收分。明长城的取材仍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长城之墙体,一般有条石墙、块石墙、砖墙与夯土墙。特殊地域劈山崖建雉堞为墙,在辽东地区有木板墙及柳条墙,因为那里盛产木材与柳条,在黄河突口处冬季以冰为墙(当然是临时性的)。而从全长城来看,以夯土墙与砖石混构墙为多见。北京八达岭长城段,以砖石为材,在堆垒技术上,仍见明显收分。由此可见,从秦汉到明代,在长城的用材与技术上,是有所进步的。而进步最明显的,是修筑了更多的敌台,重要地段每隔30至100米便建一座,有实心与空心两种形制。前者仅供在顶部掺望出击之用;后者则其下层用来掩体、住人,上部供掺望出击或射击用。明代战争中已有火器之使用。具有内部空间的敌台,是明代长城建筑的新创造。明代长城还建有烽火台,为战事报警之设施。它是一种墩台建筑,居高临下,相距可在1.5公里之内。每逢军情紧急,白天点柴焚烟,晚间靠举明火传递信号。明长城关隘段的建造尤其坚固,往往纵深建造城墙多层,固若金汤。如雁门关建于两山之间,多重城墙阻隔,据明代《嘉靖三关志》,原设三道大石墙、二十五道小石墙,真所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是文化意蕴的深化。长城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实用性建筑,无论秦汉还是明代长城,都具有这一基本的文化属性。但明长城比秦汉之长城,用材比较精良,做工比较考究,形体比较巨硕,设施比较齐备,这在基本方面,进一步完善了长城的实用性功能,而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意蕴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如北京八达岭长城段建造得十分雄伟,这固然为防御之需,也是审美的需要。这里,砖艺水平较高,长城之造型显得十分巍峨壮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脊梁,它在群山峻岭中逶迤无尽,极目天外,由于总是沿山峰、山脊而造就,清晰地勾勒出山脉的走向,是人的伟大力量飞越群山所留下的巨大的轨迹,显得无比雄奇而险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