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吆喊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吆喊术分类:【中国民俗】 吆喊是商业活动中重要的促销手段之一。现在一些大的商场都有广播喇叭,随时发布各种商品的消息,在旧时则主要是靠嘴巴的吆喊:一是吸引顾客,二是介绍商品,三是体现热情服务。 小商小贩们肩挑手提,穿街走巷,亮开嗓子,以特有的节奏,吆喝出自己所作的行当。这些富有音节的叫卖声,有的较为简单,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语音,表达出呼叫人的所卖所修;有的却是连句成韵的,富有情趣,富有广告性,十分吸引人。这些叫卖声,既能消除行贩的劳作、奔走之疲劳,又能恰到好处地亮出行贩的行当,招揽顾客。 店家也要吆喊。旧上海估衣店的喊摊,闻名中外。石路(今福建路)在南京路至北海路一段,开设着大大小小70多家估衣店,它们有的一家挨一家,有的相隔数家或者对门开设。每到市头,由专门从事喊摊的营业员,在门口搭起摊位,小店1人,中型店2人,大店2~3人纷纷登摊,提高嗓门,拎起衣裳,有板有眼地叫喊。在这不长的街段内,约有100余位喊摊营业员同时喊摊发出响亮的声音,犹如一个个街头演唱会,声音此起彼伏,悠扬悦耳,煞是闹猛。每家估衣店的门口,这时总有围观的人群,少则十多人,多则数十人,他们看着喊摊员一件一件介绍衣服,遇上适合自己需要的,马上掏钱买衣,成为上海滩上特有的商业销售景观。 做喊摊工作,最起码的条件是要年轻、身体健康,有一副响亮的嗓子。另外,要有善于观察顾客心理活动、妥善做好生意的本领。符合条件的职工,在上岗以前先要经过老师傅的培训。培训喊摊营业员一般有两位师傅,左右各站一个。有的小店条件有限也有由一位师傅传授的。站好位置后,师傅喊一句,学徒跟一句。先要将喉咙喊哑,再让它恢复,这是增强声带的办法。据说经过这种强化训练,以后就不会再哑了。但有的徒弟却因体质关系,在以后的喊摊时,声音始终带点沙音。接着,再练习边喊摊、边介绍衣裳的操作,也可以说是模拟喊摊,先将40~50件不同的衣裳,叠放在身边,介绍一件后再取第二件,依次叫喊介绍。大约学习两个月左右,师傅认为可以独立操作了,才算学习完成。为了不影响生意,一般学习喊摊的传授,是在晚上打烊后进行的。 估衣店的商品陈列是敞开的,不论店小店大,店堂内从里到外,都把各种衣裳一件一件依次挂起来,让顾客观看、挑选,可以说早在近百年前,他们就已实行“开架”销售了。而喊摊则是更为集中地宣传介绍自己的商品,以清脆悦耳的声音,吸引顾客注意,促成销售。 喊摊每天有三个市头,上午9时~11时,下午2时~5时,晚上7时~8时30分,白天两个市头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有两套人调班,晚上是一班到底。喊摊的摊位是在商店的门口,用长凳搭起长约2米、宽1.2米的木板,喊摊营业员就站在摊位里边。喊摊介绍衣服的词句,都有一定的范围,主要是将标价条上的文字喊出来,再加上辅助用语。喊摊开始后,即在身边准备好的衣堆上拎起一件衣裳,将衣裳的用料、颜色、质量(成色)、价格一一有条不紊地喊出。常用的词句,大致是这样的:“大家请看看,这件灰色老杭纺(杭州产纺绸),料作质地厚,着着老滑爽,身长2尺2,胸围2尺4,价钿真便宜,自己做一件,起码100元,现在卖给侬,只卖50块。大家眼睛看看,肚里算算。唉!识货朋友大家看。”随即用两手将衣裳稍用力拉开,使之发出“啪”、“啪”的响声,以表示货真价实(薄料纺绸是拉不响的)。如果围观的顾客中有人伸手拉住衣裳,表示要买时,喊摊的营业员就请顾客到里面去试穿,然后付款。成交以后,账房(财会或收银员)还要在这位喊摊营业员的名下记上一笔,以便月底拆账计算,喊摊营业员可以从由他推销出去的每件衣服中分到一两角收入。卖出的衣服越多,收入也越多。如果发现有顾客认为衣服价格太高,或钱不够时,喊摊营业员就转身从另一叠衣服中找到式样与之相仿,而价格为顾客能承受的服装,经过几次介绍,直到成交为止。 喊摊是项非常费力的工作,一般约一个半小时换一班,但即使是一个半小时,不停地高声叫喊,也是很难支持的。于是他们就想出办法来调节体力,其具体办法是放低嗓门,减缓动作,等稍后精神恢复,精力充足时,再继续放大嗓门喊下去。 在喊摊的时候,还要有手上的操作配合,就是要将所介绍的衣服打开,让顾客亲眼看到。这里面也有规定的动作。如在介绍某一件衣裳时,先用右手提起衣裳的领子,左手捏住两条袖子的上边,移到胸前,使整件衣裳都能看到。稍等一下后,再用左手提起衣裳的领子,右手提起两条袖管,将衣裳翻转过来。这样,衣服的前后两面都可以让顾客看到。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