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名医之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名医之邦

分类:【传统文化】

秦国的科学技术曾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秦人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医学和天文历法方面是十分突出的。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出良将、名医而著称于天下。医学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大事,属于有利国家和百姓的实用科学,因而得到秦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和倡导。春秋后期,秦国医学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当时秦国良医辈出,人材济济,在列国中极负盛名。秦人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理论方面均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获得很多成果,它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由秦人发现并总结出的一些病理理论,至今仍在中医学的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秦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医缓,生活在春秋后期秦桓公时代(前603―前576)。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晋景公身患重疾,晋国内无法医治,只好赴国外医学比较先进的秦国求助。医缓受秦公委派,来到晋国治病。他仔细诊断后,确诊晋景公的病为不治之症,因为病毒已“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左传?成公十年》)“膏肓”指人体胸与腹之间的一个部位。医缓认为,病入膏肓就无治愈希望了。医缓对病情的精辟分析,使自知病愈无望的晋景公十分钦佩,由衷地赞叹他为“良医也”。医缓首次提出了“膏肓”这一医学概念,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贡献。医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为后世医家树立了榜样。“病入膏肓”的成语遂广泛流传至今。

秦景公时(前576―前536)的医学科学家医和,是秦国医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秦景公三十六年(前541年),晋平公有病,仍然“求医於秦”。医和被派去为晋平公治病。经过诊断,医和直接了当地向晋平公指出,你所患的病是因为“迈女室“导致的,不是由于鬼神作祟或饮食不调引起的;纵欲无度,必将丧志亡身。晋平公迷惑不解地问:难道“女不可近乎?”医和回答道:“节之!”认为男女房事不能没有,但不能过度,而应适度、节制,正如音乐中的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这是因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它“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例如“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

医和这一番医道宏论,使晋国君臣佩服得五体投地,再次盛赞秦国医生为“良医也!”

医和在中国病理分析学上第一次提出了六气失和的理论,将自然界的“六气”概念首次作为医学范畴引入病理分析当中。认为人体的一切疾病,归根结蒂是因为六气――六种物质元素失去相互平衡而引起;六气中任何一气都不能过度,否则便会产生疾病。因此,保持人体所含六气的中和平衡,是维持健康的根本途径。譬如房事,“淫”则失去阴阳之和,“节”则得阴阳之和;淫则生疾,节则无病。医和这种富有辩证思维色彩的六气平衡理论,后来演化成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内经?素问》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至今仍然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理论。

秦国医师们不仅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而且在临床应用中也有高明的治疗手段。战国秦惠文王时(前337――前311)的名医医胳善于治病,曾成功地为齐宣王“割痤”,为秦惠文王“?痔”,为张子治“背肿”

。当时的思想家庄子说:“秦王有病,名医破?溃痤,得车一乘。”(见《庄子》)韩非曾在文章中引征民间谚语:“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韩非子?说林下》)。由于秦国医学的发达,吸引了关东各诸侯国的名医专家前来观摩、切磋、交流,甚至连当时天下最负盛名的大医学家扁鹊最后也被吸引到秦国来,可惜他后来被妒嫉心极强的秦国太医令李醢所杀,给医学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秦国医学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枝独秀,领先于天下,与秦文化的功利、实用特征分不开的。秦政府历来鼓励对国计民生直接有用的事业,医学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秦始皇“焚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明令不烧,并不是偶然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