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名理之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名理之学分类:【传统文化】 魏晋时期“辩名析理”之学。“名”指名词,“理”指名词之内涵。既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方法。作为方法是以思辨的抽象概念进行分析、推论,通过辩论(讨论)以求得玄理,胜者曰“名胜”,意为得至理者。王弼说:“夫不能辩名,则不可与言理;不能定名,则不可与论实也”(《老子指略》)。郭象说:“能辩名析理,以宣其气,以系其思,流于后世”(《庄子注?天下篇》)。“名理”始于讨论“名分之理”,即人君臣民各有其职守,如何使之名实相符而实现天下大治。后来进至讨论鉴识人物的标准问题,向抽象原则方面发展,如“四本才性”的讨论。《世说新语?文学》说:傅嘏“善言虚胜”(《荀粲传》则说他“善名理”)。“虚胜”谓“虚无贵胜之道”(章炳麟《黄巾道士缘起》),即谈论抽象的政治人伦原则。“善言虚胜”必“善名理”,但“善名理”不一定皆可“达虚胜之道”。荀粲“谈尚玄远”。“玄远”则指远离“事物”,属于超言绝象的形而上学。郭象认为“辩名析理”是一种“无经国体致,真所谓无用之谈也”,但却可以“使性不邪淫,不犹贤于博奕者乎!故存而不论,以贻好事也”(《庄子注?天下篇》)。意思是,“辩名析理”虽不能解决实际上的问题,但是,可以改善人的精神境界。魏晋时期所谓“玄风”,就是“辩名析理”的一种风气。故“玄学”家皆能辩名析理。“名理”和“玄远”乃玄学的两个方面,名理是一种方法、学问,玄远是一种境界、所达之目标。能达玄远者方可称“玄学”家。“名理之学”推动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同时它本身又是玄学的方法。它的出现与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抽象思维的提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