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吕剧分类:【传统文化】 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曾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由民间说唱“山东扬琴”(又称“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山东扬琴距今已有200多年。吕剧传统剧目有小戏和单出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是其基本戏;另一种连台本戏,多根据鼓词、小说和琴书脚本改编,如《金鞭记》、《五女兴唐》等;此外,还移植了一些武功戏和靠把戏。吕剧音乐属板腔体,唱腔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吕剧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群众语言,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深受群众欢迎。吕剧遍及山东全省,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建立了吕剧团。 起源于山东博兴、广饶一带,初称“化装扬琴”、“琴戏”,或称“迷戏”、“捋戏”。本世纪初,广饶著名艺人时殿元(1863―1948)等,第一次把山东琴书改作化装演出,由坠琴、扬琴、三弦、笛子、板鼓等伴奏,二人且歌且舞,活泼生动,很快传播于周围30余县。1949年后,经改革创新,定名吕剧,流传省内外,成为颇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基本腔调为四平腔和二板,后从其他剧种汲取部分唱腔,创造了反四平、散板、二六,间或插用曲牌。唱腔朴实而不失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娓娓动听,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传统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等。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西垅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拍成影视片,传播各地。 又名“化(上)妆扬琴”、“琴戏”、“驴戏”、“缕戏”。戏曲剧种。由说唱形式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清末,广饶县演唱琴书的时殿元、谭秉伦等人,将《王小赶脚》改为化妆演出,采用民间舞蹈跑驴的形式,故称“驴戏”,后来定名“吕剧”。1924年后,由农村进入济南等城市演唱,不断吸收兄弟剧种的精华,丰富提高,并曾和五音戏、莱芜梆子等同台演出。传统剧目多是民间生活小戏,如《小姑贤》、《王定保借当》、《蓝桥会》等,后来根据鼓词、小说改编了《王华买父》、《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等连台本戏演出。基本唱腔为四平、二板;另有[娃娃]、[莲花落]、[叠断桥]等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有坠琴、扬琴、二胡、三弦等。1950年,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地方戏曲研究室成立,调集部分文工团员,对吕剧进行学习研究,改革实验。1953年,正式建立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易名为济南市吕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等剧目获剧本奖,时克远、郎咸芬、王俊英等获一等演员奖。之后,全省吕剧专业剧团发展至30余个,业余剧团遍及全省。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等地也相继建立过吕剧演出团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