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越航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越航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分类:【地域文化】

先进的战争武器,也是最好的生产工具,此理古今相通,而古代犹甚。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越的水师,称霸于“三江五湖”,亦雄踞于东海。吴王寿梦时,曾派水师从海上去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灭吴之后,欲霸中原,迁都琅琊之后,在海上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戈船队)。这都说明,当时吴越的航海能力是很强大的,在当时的“中国”,包括楚国在内,航海能力是最为先进的,大大地领先于别的诸侯国。为此,吴越人的船队游弋于太平洋上,往来于东海,已是他们的常事。故吴越文化在陆路进行交融的同时,由海上进行的交融也是极为频繁的。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先后出土了不少吴越时代的文物如胶东半岛出土的越式剑等,就不足为奇了。

越灭吴,楚灭越。吴越两国先后被灭亡,但吴越的造船与航运却一直影响着后世。

楼船是吴越水师最大的战船,用现代术语讲,就战舰中的旗舰。楼船在两汉得到普及,据汉刘熙著《释名?释船》载,当时的楼船船首上起楼三层,在甲板上设多层矮墙,如城堡状。汉武帝极重视楼船的建造,据汉书《朱买臣传》载,武帝派买臣到吴地“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当时的苏州是一个重要的水军基地。后又在庐江郡设“楼船官”,浔阳(今九江)长期以来成为著名的建造和停靠楼船的基地。在汉代,楼船的基地还有豫章(今南昌)、句章(今浙江慈溪县)。“楼船军”是当时水师的代名词。

1975年,江苏武进县出土了一艘汉代古船,其船底与船壳为木榫和木钩钉进行插榫搭接而成。1979年在上海川沙县出土的唐代古船船壳板联接方式亦是采榫接方式。这种用木榫、木钩钉进行插榫搭接的方法,显然是吴地造船的独特方法。到了三国时期,汉时的主要造船基地尽归吴所有,在此基础上,孙权建了强大的水师,据《三国志?吴书》载:当时建造了制型多种战船,所造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

,……蒙冲、斗舰之屡,望之若山。”战船在江中,远远望去,像一座山,可见战船之大。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曾用苎冲、斗舰数十艘和其他战船,用火攻大破曹军。这就是战史上著名的“火烧赤壁”之战。经过此次战斗,曹操再也不敢小观东吴了。

随唐时期,由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吴地的水运更为发达。扬州是长江与大运河的交叉点与货物的集散地,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舳舻万艘,溢于河次,堰开争路,上下众船相轧”的繁荣都市,而“甲富天下”。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海运业的兴起,吴越地区又成为海船建造地和向外通商的重要口岸。在元代,遮洋船、钻风船都是海上运输船。延钓元年,“浙江平江路刘家港开洋一千六百五十三艘,浙东庆元路烈港开洋一百四十七只。”(《大元海运记》)运输量高达236万石。随着海运业的开拓,海船越造越大。当时在北洋航线的船,最大的可运载八千多石货物量。太仓刘家港是元明时期的主要海运港,当时可容“万斛之舟”,有“六国码头”之誉。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队”,七次都是从这里启航的。

明代时,在南京建造了一批造船厂,如南京龙江船厂,淮安清江船厂,临清卫河船厂等著名造船厂。明代建造的“沙船”,是在吴越传统造船基础上新创造的一种江海两用船,方首、方尾,船尾高出船首近三倍,平底,无龙骨,船中部两侧有披水板,其作用是稳固船身,能在海上航行。一进入浅水区就将披水板收起,可加大航行速度。披水板是吴越地区造船人的一大创举。在中国首见能逆风行驶的船,就是平底沙船。

到了清代,黄浦江成为吴越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凡运迎贸迁,皆由吴淞进入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结,帆樯比栉,不减仪征汉口。”(《上海县志》)可见当时黄浦江之上,船数之多了。

吴越人自古以来,就利用其贯江濒海的地理优势,和“善于舟楫”的特长,驾舟由淮泗北进中原又沿海南下入闽广地区。与此同时,再扬帆海上,飘洋过海,把中国文化传播海外,吴越人东渡日本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吴越人到底何时东渡乘船去日本,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谜。据1987年7月21日日本《朝日画报》报道:九州福冈县福冈市的板付遗址中发现了距今2400―2500年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稻作遗址。遗中有调节稻田水量的堰水栅,水沟、稻田等,还有印在陶片上的稻壳压痕和一百多粒炭化的稻米。日本学者大都认为,日本的稻作文化来源于中国的长江下游地区。日本东京大学人类学与史前史系的赤泽建认为:“水稻栽培之始首先是受到大陆影响的刺激,关于从哪里和通过哪条路线水稻栽培得以传播,则在日本史前史的研究中争论激烈。不过,根据最近的研究,已得出结论认为,最有可能的路线是从中国南方的长江下游地区直接到达九州北部。”

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日本绳纹文化晚期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一些与中国太湖地区原始文化相似的某些因素。日本的绳纹文化是由绳纹陶器而得名,距今约一万年前延至公元前三世纪。其晚遗址中出土了除水稻之外,还出土了玉石器。这些玉石器中,有的与太湖地区原始文化中的玉?,玉管、玉角形器不仅外貌相似,而且用途和制作工艺也几乎一致。如前所述,在太湖地区干栏式建筑是最富特色的原始建筑,而日本在绳纹文化晚期也开始出现了长脊短檐的干栏式房屋建筑。漆器是中国古代重大发现,而太湖地区是中国漆器的发祥之地。日本绳纹文化晚遗存中,也有漆器的出现,这都印证了日本绳纹文化晚期与中国长江下游的古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以稻作文化为其标志的吴地原始文化是怎样传到日本的呢? 以往都认为是从中国北方经东北部传入朝鲜,再从朝鲜传到日本九州北部。近来经考古发掘证明,日本的稻作文化比朝鲜早,而且比朝鲜发达,不可能由朝鲜传入日本,相反的是,朝鲜的水稻种植是从日本传过去的。从航海的发展看,许多考古学者都认为,在海浪平静的时候,乘着海流,从吴越之地的长江口或杭州湾出发,直达日本九州,是比较容易的,何况吴越人本来就“熟驾舟楫”的呢。这条由长江三角洲直达日本九州的航线,自隋唐起,已成为中日交往的主要海上通道。为此,日本原始文化中的中国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因素,是吴越人直接东渡日本的结果。

吴越人自古以来,“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水行山处”,长期活跃在江海之上,创造出各种颇具特色的江海航船,使吴越成为中国古代造船业发展的摇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