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田地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和田地毯分类:【传统文化】 产于新疆和田的地毯。和田素有“地毯之乡”之称。其地盛产的优质羊毛,纤维长,强力大,弹性好,含色浓。因此织出的地毯,经化学水洗、热烫,光泽如丝缎,花纹尤鲜艳,柔软而富弹性。其传统图案有“石榴花”式、“洪水”式、“五朵花”式等八大类,多以暖色为基调,四周花边色泽浓重,多为叶或几何图案,雍容华贵,古朴典雅。根据出土地毯判断,1700多年前,即已发展到相当水平。今其地织毯之风尤盛,专业厂家达300多座,远销海内外,颇负盛名。 新疆地毯的代表产品。和田地毯历史悠久,曾出土过东汉时期地毯残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毯实物,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还有“地毯”、“和田地毯”的字样。和田地毯质地柔软,富有弹性,防腐防潮,经久耐用,图案为多层边框,在几何图形内填入多变的纹饰,结构严谨,富于韵致。品种有铺毯、挂毯、座垫毯、拜垫毯、褥毯等。和田地毯以其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享誉中外。 因产于新疆和田得名。早在二千多年前,和田人就已经用当地半粗毛羊的毛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了色彩绚丽、图案古朴的毛质花毯。清代,和田地毯也是贡品。现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石榴花”、“卡其曼”是其典型。除上贡外,并大量作为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民间贸易。早期和田地毯与近代的手工裁绒地毯不同,而是一种用原始工艺制成的毛纱织物,图案色彩单纯。最初人们只是用于牧骑的坐垫,或是宗教礼拜时的铺设物,即维吾尔语所谓“帕拉孜”。后来原始工艺逐渐改革,出现了近代手工裁绒地毯,图案、色彩日趋讲究。其图案纹样有八大类:阿娜儿古丽(石榴花)、夏姆努斯卡(蜡花式)、卡其曼(散点排列式)、伊朗努斯卡(波斯式)、开力肯(波浪式)、艾地亚努斯卡(洋花式)、拜西其切克(五支含苞欲放的花)、博古式等。 新疆地毯之一种。维吾尔族的地毯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产于新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库尔勒、昌吉、乌鲁木齐等地,尤以和田地毯最为著名。《拾遗记》中,有西域向周灵王(前6世纪)献“紫罴临褥”的记载。1959年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古精绝国故地墓葬中出土的地毯,经考证为东汉时期的产品。1980年又在楼兰古墓中挖掘到西汉晚期地毯残片,是我国出现的历史最早的地毯实物。同时出土的一批?卢文木简上已有“地毯”、“和阗地毯”等字样。据此推算已有2000年的历史。和田地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被称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式”地毯。主要用于室内装饰,有铺毯、挂毯、座垫毯、礼拜垫毯、褥毯等品种。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和田地毯原料采用半粗羊毛和细羊毛,多层边框,几何图形内填入丰富而多变的纹理,结构平整而富有韵律,形式多样而富有生活气息。有石榴花骨架、瓶子花骨架、腊花型和散花型、盒子花骨架等各种造型。多用单线勾勒,花中套花,多边组合。形状多为长方形,厚度约1.5―2.5厘米,长度100―330厘米不等。用染色羊毛和棉线手工编织而成。因染料均系土法生产的植物染料,所以色牢度很强。和田地毯不仅国内驰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