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哭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哭嫁

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汉和壮、土家、彝等民族的婚俗之一。流行此俗的地方,新娘出嫁一定要哭,就连母亲、家中女眷、女友也陪哭,不哭反为人非议。至近代,有的地方还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的俗语。旧时新娘所哭内容不外是,哭叹少女欢快生活的结束和对新生活的迷茫不安,哭诉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兄嫂弟妹以及友伴们平日的关怀和睦之情,哭骂媒人乱断终身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等。哭嫁形式不一,有的如同哭丧,呼天嚎地;有的以歌代哭,缠绵悲切。旧时上海浦东哭嫁,在出嫁前一天添箱之时便开始。先是母亲因舍不得女儿而呜咽哭泣,继而女儿哭唱,感谢父母对自己含辛茹苦的养育。行嫁日,母亲哭叹女儿日后的艰难处境,哭教女儿在婿家要守妇道、家规等;女儿跟着哭唱,谢父母、兄嫂弟妹、亲戚友伴、媒人,又另有“宫装头面”、“轿子”、“房子”等散唱。直到新娘花轿正式起程往新郎家,哭嫁才结束。旧时湘西土家族的哭嫁别具特色。姑娘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以歌声哭嫁。歌词有哭父母、哭兄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离娘席、哭辞祖宗、哭上轿等方面的内容。哭嫁时间长短不一,最长可达1个月。男方迎亲之日是哭嫁的高潮,新娘要哭得如醉如痴、口干舌燥、嗓门嘶哑,以显示自己聪明能干,否则被人视为愚昧无知。哭嫁时,陪伴的家人亲友还与姑娘一起掉泪,互诉苦情,称为“陪哭”。哭嫁期间,家族亲友无一例外地要宴请出嫁姑娘,男方则送“哭嫁粑粑”到女家,由姑娘和参加哭嫁的陪伴共享。于今除一些偏远山寨外,土家姑娘出嫁不再“照例必哭”,就是哭,无非是表达对家庭和故乡的眷恋、惜别之情。

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汉族及土家、彝、哈尼、傣、藏、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均有此俗,流传全国各地。学者认为,这是父系制社会掠夺婚的遗俗。新娘出嫁时要一边准备出嫁,一边唱哭嫁歌。哭嫁歌包括哭爹娘、哭兄嫂、哭姊妹、哭弟、骂媒等几部分,其内容一般是表达对养育自己的亲人和娘家的眷恋,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对买卖婚姻制度的怨恨,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上海浦东女儿哭嫁时,要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广东东莞女子哭嫁时,把夫家迎亲视为敌国入侵。湖南土家族新娘器嫁的时间,一般为七至二十天,也有长达一个月的。土家古老习俗,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故土家姑娘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收敛笑容,学习哭嫁,彝族有著名的抒情长诗“哭嫁歌”、“妈妈的女儿”。傣族姑娘出嫁的头天晚上,要以哭唱的方式,向娘家亲友告别,老一辈也用哭唱的方式教导姑娘要孝敬公婆,并诉说离别的不舍之情。哈尼族姑娘的哭嫁,既有眷恋、惜别的忧伤,又是必须履行的一种古规。哈萨克族的哭嫁歌是婚礼歌的一部分,新娘即将动身去新郎家时,边器边唱哭嫁歌,歌有一定曲调,唱起来婉转凄凉。

“哭嫁”,是陕西省南部地区姑娘出嫁时的一种仪式和传统风俗。在南郑、西乡、镇巴、宁强等县的巴山地区,尤为盛行。

“哭嫁”,实是“喜嫁”,“哭里藏喜”的“唱嫁”。所谓“哭”,并非真哭。是有凄凉韵调的“唱”。因用歌唱形式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心思和感情,故把所唱的词语称为《哭嫁歌》。

事先,出嫁者还要邀请两三位“陪哭”的姑娘(相好的),以便在客多或姑娘嗓音不亮时“帮哭”。就“哭”的内容而言,可分为三种。一是“哭胞亲”,这是在喜期的先一天晚上或迎亲人来到之前进行。“哭”罢父母,再“哭”兄弟姐妹。通过“哭”,叙述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未报,倾述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难以割舍;拜托兄嫂要孝敬年老的父母,待好年小的弟妹等情思。“哭”时虽无泪,却声腔悲哀,韵律婉转、缠绵,如泣如诉,情意真切。例如“哭兄嫂”:

哭一声哥?叫声嫂呀,

难割难舍骨肉同胞哟,

兄嫂待妹千般好,

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小妹还未报,

还有高堂年事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二是“哭百客”。这里,在姑娘出嫁前两天,亲戚、朋友就要给姑娘送物品来(如被、单、衣、鞋等),群众叫“添箱”。出嫁者要逐人“哭”,表示对客人的谢意。

三是“哭迎亲”(又叫“哭冤家”)。这是在迎亲者到来之后进行,也是“哭嫁”的尾声。“哭”的调式与前边一样,但表达手法却不同。它是以“哭”、“笑”、“讽”、“骂”的反意来唱的。据说,出嫁姑娘的“哭骂”,实际是对迎亲者的欢迎和感谢。越“哭”的历害,越是对“婆家”的爱。例如“哭红叶”和“哭押礼先生”:

迎亲的来得实在早哟,

那树上鸦雀还没回巢哟。

押礼先生像头牛,

走起路来慢悠悠,

有心喂你一把草,

怕你贪吃误时候。

红叶娘子油嘴狗,

吃了这头吃那头;

一根红线两头牵,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东乡族婚俗之一种。姑娘出嫁离开家门时,需声泪俱下地放声大哭,以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谢意和对娘家人的深切留恋,亦表示从此不能再在父母身边侍奉,不忍离开娘家,此举被视为吉祥;不放声大哭,会受到人们的耻笑,被视为不吉利。到新郎家后,送亲者吃罢宴席,与新娘辞别时,新娘虽蒙盖头,不能起身相送,但仍要放声大哭,以表示对送亲者的谢忱。

土家族婚姻礼仪。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哭嫁,为婚姻礼仪最隆重的一项,传为全族性不成文的族规。每个姑娘都须会哭。懂得哭规,循规而哭;不会哭的,要请人教授,一般十二三岁,就会参加婚礼,俗称“伴嫁”,学哭嫁,学哭词,懂哭规,增见识,见世面。哭嫁水平的高低,作为权衡智慧和能力的标志,越哭得出类拔萃,公婆闻之越欣悦,父母越光彩,越受族人赞颂。从男家送来婚期或备办嫁妆、裁剪衣裳开剪那天起,出嫁姑娘则开始哭嫁。从装香祭祖定下终身大事,出嫁为人生的转折点,今后要到陌生的人家去生活,担负创家立业,生儿育女的社会重任,是喜是忧,难以预卜,因而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化成泪水,凝成歌词,放声嚎啕而哭嫁了。而哭又不是出嫁姑娘个人哭,是内亲外戚群体性的哭,你哭一句,我哭一句,她哭一句,顶针滚腔哭成一团,“呼姑呼嫂呼姊妹”, “一声儿罢一声娘”。哭嫁的高潮,是出嫁的夜晚,要按所施行的仪程,一项一顶哭,计有哭开脸、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父母、哭哥嫂、哭拜别祖宗、哭上轿等达二十多项,一直要哭到坐上花轿,甚至路途上还在哭。

汉族婚娶习俗。流行于陕西西部地区。姑娘出嫁的前一天,开始低声哭泣。第二天拂晓,男方迎亲的人到后,姑娘先吃一碗离娘饭,再戴上红盖头,接着便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由哥哥或一位亲人从炕上背起,一直背到大门外的花轿里。姑娘哭时要拖长声音,有板有眼,而且还要随口编出一些词儿。如果不哭或哭得不好,就会受到人们的非议。现在此俗已渐消失。

哭嫁的风俗不知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意思是怕女儿被丈夫休了返回娘家,大约这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直至清末这哭嫁习俗仍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从前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会被邻里看成没有教养,传为笑柄。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传统的哭嫁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黄昏时分,姑娘哭诉约一小时。10天以后,母亲加入“陪哭”;又10天以后,祖母加入陪哭。如果有诸姑姊妹,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

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设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

吉道人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豹。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流传。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娘》、《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录几段如下。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橘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木莲树上挂卷经。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训女哭嫁》所记是川北的歌词,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的歌词,川东大约也不会有大的差异。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只怨媒人没良心”等语,却没有列出“骂媒”专目,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有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在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惟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新娘临上轿前哭嫁惜别。出嫁前,在家人或女友陪同下,从轻歌微吟直哭到口干舌燥,嗓音嘶哑,两眼红肿。有的还把哭嫁的水平作为评判女子才能的标准,贤者出口成章,振振有词,如泣如诉,动人心弦;愚者会被人讥笑。上轿时,新娘要与母亲抱头大哭一场,此哭不仅是惜别,更含吉祥意,俗称“不哭不发,越哭越发”,“越哭越发,金银堆成塔”。如果新娘乐而忘哭,伴娘就会偷偷地拧一把,新娘得到提示,也只有照哭了。

哭的内容十分广泛,哭爹娘,哭兄嫂,哭弟妹,哭舅姑,哭女友,哭媒人,哭童年,哭少年,一直哭到出嫁。母亲和女友也陪伴着一起边哭边劝,用哭的形式诉说自己的不幸,有怨有恨,苦辣酸咸,一并哭出来。哭嫁的本义是诉悲苦,但发展到后来,哭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其目的则是与父母亲眷等道别,表达依恋难舍的情怀。

旧时,壮乡普遍有哭嫁的习俗。哭嫁一般在出嫁前夕,大都唱骂媒人歌、骂姑爷歌、骂接娘歌、叹祖宗歌、叹父母歌、叹弟妹歌、叹众亲歌等。这种习俗在桂南尤盛。在扶绥县,新娘由十姐妹陪伴唱哭嫁歌,若有姑娘临嫁不哭,被讥为“饿老公”,对娘家没有感情。在平果县乐尧山区,新娘出门不哭,父亲就刀砍南瓜,意为由南瓜代哭。在隆安县,姑娘出门一时哭不出,嫂子以骂来激她哭。在桂中忻城、上林、来宾、武鸣等县,姑娘出嫁前也连唱三夜哭嫁歌,第三个晚上还唱通宵。在柳江县穿山、里雍、百朋等乡,新娘出嫁前夕,同村姐妹往往带着布鞋、洗脸巾、布料等礼物,聚集到新娘家里唱姐妹歌,这种歌因有衬音“哈―――哩”,因此俗称哈哩歌,其内容大都是倾诉姐妹之情的,如:

姐妹欢,共园桃水淋菜秧,

亲亲姐妹分离了,园门生草菜枯黄!

雨挨离风泪汪汪,云挨离地云斑斑,

河挨离海满地滚,姐挨离妹肠肚翻!

唱时,灯火彻夜通明,糖茶不断添进碗里,姑娘们不断诉唱着苦情、辞别、安慰、嘱托、希望,感人肺腑。公鸡啼了,她们又抹着眼泪唱劝嫁之歌,如:

鲤鱼换塘照样跳,青菜移地也标苗,

妹今虽然出嫁了,人也同人一样高。

葱也同葱一样粗,草也同草一样绿,

妹呀东边发白了,快快梳辫换衣服。

如今,城镇已少哭嫁,但部分山区仍传承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