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代教育制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唐代教育制度

分类:【传统文化】

唐代教育机构体系及其有关法规。唐代学校制度,较从前各朝,复杂而完备。大体可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系统。中央官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广文馆,均是学习儒经的大学;律学、书学、算学则是高等专科学校。这些官学直属于国子监,统辖于尚书省礼部。除广文馆为玄宗时设立的临时学校外,通称“六学”。律学、书学、算学于龙朔三年(663年)脱离国子监,分别归属于刑寺、秘阁、兰台。职官性专科学校有太医署所辖的医学校,太卜署所辖的卜筮学校,太仆寺所辖的兽医学校,司天台所辖的天文学校和历数学校。特殊性质的贵胄子弟学校有弘文馆和崇文馆,二馆以详正图籍、经籍图书教授学生,分别归门下省、东宫管辖。研究老庄学说兼管僧尼道士的崇玄学则归礼部直辖,隶属尚书省。此外,秘书省辖内尚有小学,专教宗室及功臣子弟,是弘文馆和崇文馆的预备学校。“六学”及弘文、崇文二馆,通称“六学二馆”,构成唐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地方官学分为府学、州学、县学,为中央性质的学校;县以下有市学和镇学,属小学性质,皆属长史支接掌管,隶属国子监。地方医学校和崇玄学,直隶于中央,归太医署和祠部管辖。国子监是唐代专管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太常寺,下管“六学”及广文馆,并主管天子视学释奠诸礼,及诸学考试、讲训、讲经等业务,集教学、行政、研究于一身。唐代教师均为朝廷命官。祭酒为最高长官,下设司业2人,辅佐祭酒管理学政。其次为丞,负责日常业务及对学生进行考试,并将合格者登记上报礼部。再次为主簿,掌印掌,并监督诸学学生。另设博士5人,讲经授业,在正业之外,兼讲吉凶之礼;助教5人,辅助博士,各以经术教授。太学设博士6人,助教6人,各以其经术掌教太学生徒。四门、律、书、算学博士,分别执教各学,职能相似。崇文馆和弘文馆学士各2人,弘文馆学士可参议国政。诸学教师选拔考核任免,同朝廷百官叙迁惯例,通过吏部考核录用。凡吏部铨选,待选者当联京官5人取保。唐代教育经费主要以供给膳食的形式输入学校,亦形成了馆学禀饲之制。唐代官学,从中央到地方,从招生名额到教学内容,皆有一定的制度和规定。中央“六学二馆”,等级不同,招生按父兄官位品级大小定所入学校。以弘文馆和崇文馆为最高,限皇帝缌麻以上亲属,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属,及丞相、教官一品京官从三品的儿子。“六学”中国子学地位最高,限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的子孙,从二品以上的曾孙,及勋官二品,公京官四品、常三品勋封的儿子,定额300人。其次为太学,限五品以上子孙,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的儿子,定额500人。再次为四门学,名额1300人,500人为职官子弟,800人选庶民中俊异者充之。书、算、律学限制较宽,八品以上子孙及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唐代入学实行束?之礼。所献束?依学校而异,皆有酒脯,其束?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旨在强调尊师敬道。学校制订有详密的规章制度。休假分三种:旬假、田假、授衣假,违章者令其退学。考试亦分为三种:旬试、岁试、升格试(即毕业考)。旬试分背诵和讲解两种;岁试口问大义十条;毕业试由博士命题,国子祭酒监考。合格者可出校应省试,亦可升格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如四门学入太学,太学入国子学等。地方府州县各学都设博士、助教若干,隶属长史。学生毕业须经长史考试,毕业后可升入四门学充当“俊士”,亦可参加科举应试。唐代私学亦很兴盛,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5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