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蕃西域之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唐蕃西域之争分类:【地域文化】 唐朝和吐蕃在西域(今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开展的长达100多年之久(7世纪中至8世纪末)的争夺战争。 7世纪初,唐朝和吐蕃成为东部亚洲最强大的两个王朝。唐朝兴起的过程,也是取代突厥在北方草原及西域地区霸权的过程。贞观四年(630),唐平北突厥,置西伊州(今新疆哈密),标志着唐朝军政势力进入西域。十四年(640),唐平高昌,置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留兵镇守。此后,唐朝继续出兵西域,西突厥诸部及各地方小邦相继归附唐朝。唐朝在西域相继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及州、镇、都督府等众多军政、行政组织,并设众多羁縻州府以维持统治秩序及安抚地方上层。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唐朝逐渐掌握了西域绿洲诸国的控制权,维持了日渐繁荣的以“丝绸之路”为要道的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由于突厥余部竭力想恢复对绿洲诸国的控制,而唐朝想方设法进行阻止,因而为吐蕃势力进入西域提供了契机,突厥余部常联合吐蕃共同与唐在西域争战。松赞干布灭羊同国,扫清了西进西域的通路,从此吐蕃直接与于阗为邻,得以利用羊同通于阗的通道进入西域。吐蕃在噶尔家族专权时期(650―698年),积极奉行对外扩张政策。龙朔二年(662),唐旭海道总管苏海政讨龟兹、疏勒,弓月引吐蕃军至疏勒抗拒唐军,标志着唐与吐蕃西域之争的开始。 麟德二年(665),弓月引吐蕃兵进攻归附唐朝的于阗,唐西域道安抚大使崔知辩率军救于阗,取得胜利。咸亨元年(670),吐蕃攻陷唐西域十八州,并攻破了唐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安西四镇。 同年,唐蕃两军在大非川(今青海湖南岸)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战斗,吐蕃出兵40万,大败唐军。从此吐谷浑故地成为吐蕃属地,吐蕃移民大量进入青海地区,这里成为吐蕃出兵征伐唐河西、陇右及西域的后方补给基地。长寿元年(692)唐以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出征西域,一举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论钦陵率兵在青海素罗汗山再次大败唐军。在青海地区的数次胜利使吐蕃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并使之在东北边境形成和唐朝抗衡的局面,随后唐被迫转入了防守状态。 吐蕃在东北战场的胜利鼓舞了其对西域的征战,但唐朝绝不会轻易放弃对西域的控制权。由于安西四镇既是丝绸之路南北线必经之地,是中西交流的交通要道;又是唐朝在西域的驻兵之地,是唐朝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因此安西四镇成为唐蕃争夺西域的战略要地。在此后的120年间,唐朝和吐蕃为了占领安西四镇,发生了无数次战争。至贞元六年(790),吐蕃再度攻陷安西四镇,取得了西域控制权,开始了较长时期对西域的占领。唐蕃西域之争至此告一段落。吐蕃北接回纥,西邻大食,南并南诏,东拒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唐大中二年(848),沙州人张议潮起兵,举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11州之地弃蕃投唐。唐收复陷蕃的西北诸道,势力再度进入西域,但此时唐国力有限,地方藩镇割据,再也不可能恢复唐初对西域的控制状态。吐蕃由于王朝内乱,势力退出西域、河西地区,不久即分崩离析。 唐蕃西域之争研究一直是个空白,直到本世纪80年代始有所改观。1984年日本学者森安孝夫出版了《吐蕃在中亚的出入》,1987年美国学者白桂思出版了《中亚的吐蕃帝国》一书,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学者王小甫的博士论文《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它广泛搜罗、精深考索各文种有关的文献及考古、实地考察材料,全面系统阐述了公元七八世纪唐、吐蕃、大食三大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角逐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对前人谬见多有纠正,是迄今为止这一领域水平最高的论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