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檗宗传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黄檗宗传日分类:【文化精萃】 黄檗宗传日在明末清初之际,相当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由明僧隐元隆崎传入。当时,两国贸易发达,僧界交流相对频繁。据《中日文化交流史》,入明日僧达一百一十四人,其中不乏入明二、三次乃至四次之人。大约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为了求得禅法,体验中国丛林生活,领略中国汉文化的情趣。以日本五山文学佼佼者绝海中津最为突出。绝海于1368年入明,曾蒙受明太宗召见,吟诗答对,甚得赏识。其诗文集《蕉坚藁》由明成祖宠信的僧录司左善世道衍作序。第二类入明僧是日本政府外交使僧,由幕府统一派遣,往往由五山禅僧充任。当时凡有志探赏中国山川风景、以润色诗文者,大都被委任为正使、副使、后座或从僧来华。他们一般通晓汉文化,如1468年入明的桂庵玄树每成一诗,即传诵艺林,称之有“盛唐之风”;同年入明的雪舟等扬曾受尚书姚公的委托,在北京礼部院作一壁画,被明宪宗赞为“稀世之物”,命他为天童山第一座。八十三岁高龄的了庵桂悟于1511年作为遣明正使来华,受到明武宗钦慕,赐以金役袈裟。归国时,明朝大儒王阳明作诗饯别。与此相应,江户时代大陆来日僧达六十三人,其中以隐元隆崎为代表,在推动日本佛教的发展,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隐元隆崎俗姓林,福州福清县人氏,六岁时,父亲去楚地旅行而杳无音信。随着年龄的长大,他思父寻父之心日切。二十一岁时终与母亲话别,云游寻父。来至普陀山祈求观音冥助时,被佛教那种肃穆庄重的气氛所深深吸引,于是投身寺院,当上了茶头执事。据说,日供万人面无难色。二十九岁时登黄檗山从鉴源禅师剃度出家。后拜费隐和尚为师,着力研究禅宗法门。1637年,隐元继黄檗山法席,门下就学者如市。1653年,隐元第四次接到日本兴福寺逸然的邀请,被他们的诚恳所感动,决定出航东渡。次年率弟子多人平安到达长崎。兴福、福济、崇福等寺争着接待他。那时,早年传入日本的临济、曹洞两禅宗已出现颓势,禅寺的制规和风气荒废。隐元的到来,宛如一股春风吹遍日本禅林,挽回了临济宗、曹洞宗的颓势。两宗禅僧纷纷投其门下,在日本名声大噪。《普照国师塔铭》载“上自皇帝宰相,下及士庶工商,僧俗男女,罔不景仰瞻依……” 1658年隐元进江户谒见德川家纲,翌年受赐京都宇治之地着手建寺,1661年竣工,号黄檗山万福寺,以示与中国黄檗宗一脉相承。此后,黄檗宗作为禅宗的第三大体系而盛行日本,完成了繁衍至今的日本佛教十三宗的全部输入。 黄檗宗传入日本时间较之其它宗派都要晚,但对日本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黄檗宗传中国临济宗扬岐派禅,主张“禅净一致”,倡参禅、念佛双修,强调“万法唯心、心外无别法”,“己身弥陀、唯心净土”思想。隐元嗣法弟子多是中国僧人。黄檗山住持直至第十四代龙统时,才由日人继承法席。黄檗山的学修清规也按中国旧例,平时用汉语交谈,诵经用汉音,以明代禅事方式主持道场。据说当时日本“唐音所闻,几遍于全国”。因而,它较之临济、曹洞两宗,更富有中国禅学风格。京都宇治的万福寺巍峨雄伟,与日本建筑风格迥异,各地的寺院也由明清僧人设计,采用纯粹的中国大陆式样。黄檗宗各寺的佛像也多出自中国雕刻家之手。观万福寺开山堂的隐元坐像,高161.7厘米,以西域木雕成。是1663年隐元七十二岁诞辰时,诸弟子请泉州籍塑像名匠范道生(1661年渡日)雕造的。他为黄檗宗诸寺所雕的大量佛像,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作国宝。黄檗僧人去日时携带大批中国名家书画,它们被视为“黄檗文化”珍藏在寺内,黄檗山几乎成为明清名人书画的美术馆。当时一些不能出国的文人雅士常来黄檗山一睹,以满足平生的愿望。另外,隐元还把一些植物传到日本,至今还有“隐元豆”、“隐元莲”之称。黄檗禅僧所用的唐式点心如隐元豆腐、黄檗馒头也被日本人民接受和吸取。近年来,日本黄檗宗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又有新的继承与发展。自1979年以来,日本“黄檗宗中日友好协会”多次派出代表团访华,专程到隐元禅师曾住持十七年之久的泉州福清县黄檗宗万福寺谒祖拜塔,赠送了许多珍贵文献,如《黄檗文化》、《黄檗开山普照国师年谱》、《黄檗木庵和尚年谱》等,其中《黄檗文化》辑录了黄檗诸僧的书画和当时我国名家书画原件照片,并附有这些珍品的简要说明和作者小传,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极有价值的专著。 继隐元之后,还应提到心越禅师同日人的友谊及对日本文化的贡献。心越兴俦俗姓蒋,号东臬,杭州金华人,是芙蓉道阶旁系二十三代法孙。1677年应长崎兴福寺灯一(明僧)相邀来到日本。先寄居著名匠工甲良宗广的邸宅,后由水户藩主德川光国接至水户,创祗园寺。据说开堂时,来自四方僧人达一万七千人。心越精通诗文书画,尤善画禅门机缘图,又以善篆书见称,被誉为日本“书道第一人”和日本近代篆刻的“始祖”。心越通晓医术,所调制的眼药以“北斗香眼药”商标一直生产到日本大正时代。他还善操琴弦,向日人传授琴法。杉浦琴川由此编成《东臬琴谱》五卷,使久已失传的日本琴法,由心越始而兴盛起来。他来日所带来的五台七弦琴,现有两台藏于皇宫。1696年心越禅师在水户祗园寺圆寂,现该寺藏有他的遗品和自刻印鉴。茨城县博物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着他的书画篆刻原作。其弟子为纪念大师而刻的“东都嘉庆碑”一直保存在甲良邸院现东京都千寿第四小学的校园内。1979年东京各界人士代表团访华时,特将“嘉庆牌”拓片以及有关资料赠送给西安博物馆。心越禅师东渡行前,曾去至东都洛阳,在皇家果园嘉庆坊采李实一枚,藏于墨盒带到日本,种在甲良邸宅的庭院,以寄托对祖国的怀念。数年后,李实成树,枝繁叶茂,当时江户人叫它“嘉庆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棵李树早已枯死。1981年,在当年心越种植李树的位置上,又一棵来自中国的旱莲花树幼苗栽在那里。千寿四小举行隆重的植树仪式。在全校师生的精心管理下,被称为“日中友好之树”的旱莲花树正茁壮成长。 福建福州万福寺古黄檗法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