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唤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唤头分类:【传统文化】 民间职业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系指街头流动的小商贩或服务性行业的工作者(如磨刀的、理发的等)用来招引颐客的各种响器。昔日在北京,理发匠用一形似大钢铁镊子,长约尺余,连接的一头稍宽,下端成尖形,两尖相对,用一指粗的铁棒插“镊子”之间,快速由两尖之间划出,两尖相撞,发出哨啷、哨啷之声,以招人来理发。在河北,卖香油的敲小锣,卖豆腐的敲梆子,走方郎中摇串铃等,统称之为“唤头”。 小贩招徕顾主的工具。旧时行脚商贩走街串乡,敲击 “唤头” 代替人的吆喝声,作为营业的标志。各行各业的商贩都有不同形制和不同音响的 “唤头” 。如卖香油的 “唤头” 是一面直径16厘米左右的合金铜片,俗称“牌子” ,在稍微隆起的圆心处用木槌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卖豆腐的 “唤头” 是梆子,在南方是截一段两头有节的竹筒制成,北方则用木头制成。木梆子长约30厘米,宽约16厘米,厚6 ―10厘米,从一侧凿槽掏空,敲起来发出梆梆的脆响。小炉匠的“唤头” 是在挑的担子上挂一面直径10―13厘米的小铜锣,两边有小铁锤,走起路来,铁锤自动地来回撞击,小锣叮当乱响。收废品的“唤头” 是一长柄小扁鼓,鼓两旁缀有小槌,摇起来卜楞楞作响,声闻一二百米。货郎和卖布小贩的“唤头” ,雅号叫“惊闺” ,因其经销针头布脑、梳篦发卡及脂粉头绳等妇女用品,“唤头” 一响,便惊动闺中妇女购买的欲望。“惊闺”的构造较特别,是一个16厘米长的柄,在一端连结一个小鼓,鼓的两侧结短绳,绳上各系一个纽扣大的小锤; 小鼓上方用粗铁丝架起一面小锣,两旁也系小木球,摇起来锣鼓齐鸣,铿锵悦耳。此外还有许多特殊标志的 “唤头” ,如走方郎中下乡行医,手摇串铃; 卖麦芽糖的小贩碰击两盏小铜片等。各类性质不同的商贩或小手工业者,都有其独特的 “唤头” ,约定俗成,人人知晓,只要听到 “唤头” 的声音,人们便知道是卖什么货物的。“唤头” 是无字的招牌,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好方法。过去全国各地都有此种习俗,南方和北方的 “唤头” 大同小异。解放后因商业网点遍布各村镇,行脚商贩和 “唤头” 已很少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