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唱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唱赚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简称“赚”。起源于南宋,当时属勾栏伎艺。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中兴后,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又谓“凡赚最难,以其兼慢曲、曲破、大曲、小唱、耍令、蕃曲、叫声诸家腔谱也。”所用脚本称赚词。南宋书会人李霜涯以善作赚词著名。元代《事林广记》载有《圆里圆赚》,其结构为集合若干曲调为一套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有以《赚》为名的曲调,近人王国维认为即系宋人所作赚词。据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载,南宋时杭州唱赚艺人有数十人之多。以男女爱情故事以及战争故事为题材的唱赚后又称“覆赚”。参见“覆赚”。 宋代说唱艺术。由缠令、缠达和赚结合而成。据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缠令是由引子、尾声、中间插以若干曲牌联接而成的套曲。缠达有引子而无尾声,引子后由两个曲调轮流反复歌唱构成。赚的特点是散板与定板混合运用,由南宋艺人张五牛首创。《都城纪胜》载:“赚者,误赚之意也,令人正堪美听,不觉已至尾声。”唱赚的伴奏乐器以鼓、板、笛为主。曲调来源丰富,要求有较高的演唱技艺。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凡唱赚最难,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接诸家腔调也。”唱赚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并为后来的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的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宋代说唱伎艺的一种。始于北宋而盛行于南宋,为最早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其初起时主要采用北宋末流行的缠令与缠达两种曲式,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达。”至南宋绍兴年间,艺人张五牛吸收了“鼓板”等多种音乐形式的长处,创造出“赚”这一新的歌曲形式。赚被应用于唱赚这一整套的大型歌唱形式之中后,使唱赚能兼具众长,曲调丰富动听,错落有致,遂成为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在瓦舍勾栏、士夫宴席、寺庙集会等场合广泛演唱。据《梦粱录》与《武林旧事》载,临安勾栏的著名唱赚艺人有32人之多。当时诸种说唱伎艺中,除小说一家外,以唱赚为最盛。艺人还组成其专业团体“遏云社”,以切磋伎艺,组织演出。唱赚的伴奏以鼓、笛、拍板为主,配以弦乐。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载有唱赚图一幅,形象地展现了艺人演出唱赚的情形,图中一男子吹笛,一女子拍板,一女子击鼓,击鼓的当为演唱者,另有数人驻足而听。书中还收有南宋人咏蹴坨的一套《圆社市语》,此为仅存的一套南宋唱赚歌词。因唱赚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要素,故成为宋代流行的最高艺术歌曲形式,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称:“凡赚最难,以其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诸家腔谱也。”南宋中叶以后,唱赚又发展为覆赚,并为后世的戏曲、曲艺所吸收。 宋代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最先来自“缠令”和“缠达”,前者有引子和尾声,后者则在引子后面有两段曲子反复演唱。南宋绍兴时,勾栏艺人张五牛,吸取民间流行的“赚鼓板”的曲式结构,创造了唱赚这一艺术品种。其独特之处在于兼有散板与定板。唱赚表演时,由演唱者本人掌鼓和拍板,再加上笛等乐器伴奏。唱赚所用曲牌极丰富,《梦梁录》云:“凡唱赚最难,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接诸家腔谱也。”唱赚发展到后来又有了“复赚”,即多段赚词的综合,因而可以演唱情节更复杂的故事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