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商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商鞅

分类:【传统文化】

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姓公孙,名鞅。卫国人,亦称卫鞅。后因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世称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cuó嵯),为中庶子(家臣)。痤死。鞅闻秦孝公下令求贤,乃西入秦。见孝公,初说以“帝王之道”未合意;继说以“霸道”,孝公称善;复说以“强国之术”,孝公大悦。公元前356年,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旋升大良造。公元前350年,秦由雍(今陕西凤翔南)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进一步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厉行法治,推行“连坐法”。变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变法失去强有力的支持者,鞅被公子虔等诬陷谋反,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29篇,今存24篇;又著录《公孙鞅》27篇,已佚。

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卫国公族。公孙氏(其祖姬姓),名鞅。亦称卫鞅。后因军功被秦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十五邑,号商君,故又称“商鞅”。他自幼拜尸?为师,好刑名之术。曾为魏相公叔痤家臣,颇受器重。但魏惠王不听公叔痤之荐,商鞅不受魏国重用,时值秦孝公下令张榜求天下贤士,他遂应召入秦。经孝公宠臣景监推荐,得见秦孝公并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秦孝公对他的主张十分赞赏,公元前359年,封他为“左庶长”,进行第一次变法。实行编户和连坐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鼓励个体小农经济,“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生产多者可免除徭役。废除世卿世禄制,主张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享有贵族特权。并依据李悝的《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订了一整套法律。新法推行十年,秦一跃而为当时强国。孝公十年(前352),任他为“大良造”。十二年(前350),秦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东北),商鞅又颁布第二次变法令。要求父子,男女有别;合并所有聚邑为四十一县(一说三十一县),推行郡县制;废井田,开阡陌;颁布法定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烧诗书,禁游学。其所推行新法,遭到贵族阶级的强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唆使太子犯法,被商鞅处以劓刑、黥刑。商鞅的变法改革措施,打击了奴隶主贵族,扩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使封建制度在秦国得以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秦富强和其后统一中国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立,商鞅被旧贵族诬害,遭车裂而死。其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29篇。《汉书?艺文志》有著录,今存24篇。遗物有商鞅量,也叫“商鞅方升”。

战国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出身卫国贵族,原叫公孙鞅,后因军功,秦孝公将於、商两县 (今陕西商县东南) 的十五个邑封赏给他,故号 “商君”,又叫商鞅。曾入魏国,任魏相公叔座的侍臣。公叔座非常欣赏商鞅,叹为奇才,故在临终前向魏王竭力举荐商鞅为他的接班人,魏王未置可否,公叔座便劝说魏王杀死商鞅,不能让他离境前往他国,以免给魏国留下遗患,魏王许诺而去。公叔座颇感不忍,就将商鞅叫来,把前因后果说了,劝他立刻逃往他国。商鞅却不以为然,说: “魏王既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了我呢?”结果不出商鞅所料,他并没有招致杀身之祸。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决心重振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诸侯的雄风,于是四方网罗人才,年约三十岁的商鞅闻讯,毫不迟疑地来到秦国,疏通孝公宠臣景监,得见孝公。前两次,商鞅先后向秦孝公陈说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不感兴趣,竟打起瞌睡来。秦孝公说: “帝王之业固然好,但时间太久,我不能等待。所谓贤君,就是生前就要扬名天下,怎能等数十百年才成帝成王?” 第三次,商鞅便只说霸者强国之术,终于说动秦孝公,委以国政,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力排众议,实行变法。在政治上,建立君主集权的行政制度,在全国设县若干,县下设乡邑若干,乡邑推行什伍编户制,民户五家为一伍,什家为一什,一家犯罪,如不举报,则十家连坐; 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 的政策,鼓励人民从事农业,严禁弃农经商,凡从事工商及游手好闲而致贫者,一律罚作奴隶; 在军事上,废除世卿世禄制 (爵禄世袭制),奖励军功,设军功爵位二十等,凡有军功者,不论出身贵贱,都可获得爵位以及田宅等赏赐; 在文化上,禁止游学之士,焚 《诗》 《书》;在风俗上,禁止私斗,成年男子必须分家,父子兄弟不得同居一室等。诸如此类的政策措施都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公布于众,群情哗然。当时太子犯法,商鞅说:“有法不行,是因为上面有人违法。”要对太子动刑,但太子是王位继承人,商鞅就下令对太子的师傅处以刑罚。并在渭水边杀了七百多人,使 “渭水尽赤”。秦国变法五年后,便成为西方强国。不久,商鞅亲自为将,统率秦军进攻东边邻国魏国,他采取诱骗手段,以故友身份邀请魏将前来谈判,在酒桌上拘留了魏将,然后发动突然攻击,大败魏军,迫使魏王割地求和,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魏王这才领教商鞅的厉害,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建议。商鞅权倾朝野,但其刻削寡恩,不讲人情,在宗室贵戚中积怨甚深。当时有人劝他给自己留条退路,他置若罔闻。秦孝公死,太子刚即位,就以谋反的罪名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避难,魏国还没忘商鞅背信弃义的老账,不但拒绝接纳他,而且将他送归秦国。商鞅在自己的封地中率领部下与秦军交战,结果战败被杀。秦王下令车裂商鞅,并将其满门抄斩。商鞅是典型的铁腕人物,也最能代表法家的特点: 果断干练、刻削寡恩。

战国时秦国名臣。公孙氏,名鞅。以功封于商 (今陕西商县东南),世称商鞅或商君。本卫国人,故亦称卫鞅。初事魏相公孙痤,痤知其贤,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用。痤死,乃西入秦,因宠臣景监求见秦孝公。先说以帝王之道,孝公不快; 继而与之谈论富国强兵之术,孝公大悦。秦孝公六年 (前356),担任左庶长,实行变法。不久升任大良造,于孝公十二年再度变法。在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 采用李悝法经为依据,实行连坐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又统一度量衡制。通过这两次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当时各国诸侯都来祝贺,连周天子也送来祭肉,承认秦国的霸主地位。但他在变法过程中,也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甘龙、杜挚、赵良等人的激烈反对。孝公的太子 (即后来的惠王)触犯法禁,商鞅不得不处罚他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公子虔之徒立即诬告商鞅,说他要谋反,秦惠王趁机报仇,于是发兵捕商鞅,将其车裂而死。其著作今流传有《商君》一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