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喇嘛洞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喇嘛洞召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距毕克齐北部7公里处的大青山中,是土默特地区黄教发祥地之一。建于明万历初年(1576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赐名“广化寺”,意为“教化一切”。洞召的建筑由前后寺组成,因后寺建于山腰,凿石为洞,故名。前寺共四进。天王殿3间,供奉四大天王;大经堂49间,楼2层,每7楹;大殿25间,供奉弥勒佛等诸佛象。殿前悬挂有用蒙、满、汉、藏4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二殿为欢喜佛殿,东西八角楼供奉十八罗汉和观音菩萨。另有十殿阎罗君殿7间。各殿佛像均为黄铜铸成。后寺建楼3层,塑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下石阶共124级。召院西北有数座安葬历代活佛白舍利的石塔。 位于市西郊大青山下,为呼市七大召之一。始建于明万历初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扩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赐名“广化寺”。由前、后寺组成。前寺共四重,有天王殿3间,供奉四大天王;大经堂49间,楼高2层;大殿25间,供奉弥勒佛;二殿供奉欢喜佛,东西八角楼供十八罗汉和观音菩萨;阎罗君殿7间。各殿佛像以黄铜铸成,工艺精湛,为其他召寺所罕见。后寺建在山腰石洞内,用巨大的木料与砖石筑成的佛殿,呈台庙式,三层递进,与峭壁连成一体,有凌空气势;前殿塑四大金刚,后殿有飞龙、凤凰、麒麟盘柱,殿内有全寺最大的坐佛。洞召东、西、北三面环山,青松遮空,南为宽阔洞沟,人称佛地洞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