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喜欢搬家的民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喜欢搬家的民族

分类:【风俗文化】

游猎在深山密林中的鄂温克人,冬春每过两三天就搬迁,夏秋在一个地方顶多也只能住20天。与这种频繁的运动相适应,他们的家――“撮罗子”,鄂温克语“希楞柱”,也便具有了易搭易拆易搬的特点。

撮罗子,是高约一丈,直径一丈二尺的圆锥形帐篷。用三根上端有叉的主杆搭成三角架,其间搭上二十五至三十根辅助杆,木架上部用桦树皮苫盖,下部夏秋天用布围子,冬天则用犴皮围子。门朝日出的方向开,室内地上在夏秋天与外面一样,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室内北面是“玛鲁”神的位置,中间是火位,男子住火位北面,女子住火位南面。除主妇和不满十五岁的女孩子可到“玛鲁”神附近外,成年妇女不能越过火位。主妇即使实在需要越过火位,也必须从原来路线回来。如果有兄弟二人,结婚后仍同居一个撮罗子时,父母住火位以北,兄住右侧,弟住左侧,年轻夫妇都是按男北女南的次序躺卧。妇女临产时,供有“玛鲁”神的像,要搭临时撮罗子当产房,产房的标帜是主杆突出地长出屋顶,产房内设一横杆,为临产时的把手,以便蹲着生产。

在撮罗子内的火位生火做饭,或挂壶烧水时,禁忌锅、壶前后左右摇动。火位上火不断地燃着,夏天冒烟驱出蚊虻,冬天借以取暖,夜间还能照明。

撮罗子内除经常动用的物品、粮食之外,其余的东西一律放在外面的鞍架子上。鞍子排列整齐,上面苫盖着长条的防雨雪的桦皮、犴皮苫子。鄂温克人锻炼得特别耐寒,冬季也不生炉子不搭炕,火位那里也没有灶,只是平地上烧火取暖,每人都盖一条毯或被子,铺犴皮褥子或鹿、犴头皮垫子。如感到皮褥下不平时,便拆取小落叶松枝垫平。

夏天在一处日久,附近的藓苔被驯鹿吃光,鹿去较远的地方寻食,容易受到狼害。而且,周围人畜的粪便渐多,气味难闻。冬天因猎取灰鼠,一个山二三日就被打光,必须转到新的猎场。这便是鄂温克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搬家的缘由。不过,他们的游动是很有规律的,春天打完灰鼠后,逐渐向夏季、秋季、冬季猎场移动,往返的路线基本上一样;原来留下的撮罗架子可以继续利用,各户住处均是原来的位置。

长年的游猎生涯,使鄂温克人养成了乐于搬家的心理,特别是年轻人,总愿意到新的环境下过活。当有客人要去他们的“乌力楞”时,总希望在新的地方迎接客人,认为是对客人最大的尊敬。当夏季林中飞鸟欢唱的时候,人们便自动地聚拢在族长的篝火旁,等待着族长说:“春天已经结束,夏天就要来临了,咱们大家快准备搬家吧。”迫不及待的年轻人顿时欢腾起来。

搬家前,一般是男人先到新地方搭好撮罗子,如男子们已经出猎,也根据约定的日期,提前把架子搭好。搬家时,原撮罗子的木架并不拆走,只是把桦皮苫盖、布围和皮围子带走。粮食、睡摇篮的小儿及所有的家具,都驮在驯鹿鞍上。出发时,由族长指挥,猎人背着枪,持刀砍树枝开路。家族公社有一只专门驮运“玛鲁”神的驯鹿,作为先导,其余驯鹿成列地随在后边。有的老人、小儿骑在鹿上,妇女包着头巾牵引着驯鹿。男子提着武器,腰间带着刀子,随在后面,每次搬家的距离一般为六――十公里。为了便于相互联系,他们在临走前把原住地附近的一棵松树皮砍一个缺口,用长柳条的前端做一圆圈,夹在缺口处。圈所指的是新家的方向,圈与树干的间隔,表示搬家的距离,他们把这记号叫“苏嘎拉”。在他们搬家走过的森林中,常用砍刀在去路两旁的树上砍口为记号,也叫树号。两旁有砍口树的中间,就是迁移路线,顺着这些记号,就可以找到他们新迁居的地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