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喻事与服饰字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喻事与服饰字词分类:【风俗文化】 把袂:握住衣袖,表示亲昵。南朝梁何逊《何水部集?赠江长史别》诗:“饯道出郊垌,把袂临洲渚。” 悲染丝: 比喻人容易受习俗的影响,就像白色的丝绸容易被染色一样。《淮南子?说林》: “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三国魏阮籍《阮步兵集?咏怀》诗之二十: “杨朱泣其路,墨子悲染丝。” 补缀: 把破了的衣服缝补好为补缀。古代由于朝代更替,天下散乱,一些古籍残落,汉代光武爱好经书,访问儒雅,以缉集散落遗失的经文。《后汉书?儒林传》序: “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探求阙文,补缀漏逸。”于是古人把缉集文献称做“补缀”。 裁: 本义为剪裁衣料,引申为制作、写作。唐杜甫《江亭》诗: “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裁剪: 原指下衣料裁剪衣服,引申为对事情的斟酌取舍。唐杜牧《自选》诗:“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也指对诗文的润饰加工。明王世贞《与吴明卿书》十二: “四明沈嘉则者,任侠负才气,文多作两汉家言,诗歌横逸不可当,似少足下裁剪耳。” 裁锦:锦为古代高官的朝服,裁锦比喻为官主政。北魏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二《城东》:“太傅李延?者庄帝舅也。永安年中除青州刺史,临去奉辞。……?答曰: ‘臣以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罪人,裁锦万里,谨奉明敕,不敢失坠。’” 裁断: 裁,本义指下衣料剪裁衣服。比喻裁决判断、考虑决定。如: 丛书所收书目均由主编裁断。 持服: 穿丧服,守孝。《魏书?石文德传》:“真君初,县令黄宣在任丧亡。宣单贫无期亲,文德祖父苗以家财殡葬,持服三年。” 冲衿:冲洗衣襟。喻指澹远的胸襟、抱负。《晋书?王湛传》史臣曰:“怀祖(王述)监局夷远,冲衿王粹。”也作“冲襟”。唐韦应物《答崔主簿倬》诗: “蓝章不可答,冲襟徒自盈。” 抽簪: 簪,古代绾发成髻或将冠帽固定在头发上所用的一种针形首饰。古代能够使用冠簪的大都是仕宦之人,因此冠簪借指做官。一旦抽去长簪,冠帽就会掉落,预示官位不保或不再做官。后来人们就用“抽簪”比喻辞官归隐。晋张协《咏史》:“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唐白居易《戊申岁暮咏怀》:“万一差池似前事,又应追悔不抽簪。” 戴笠: 头戴斗笠。比喻贫贱。唐骆宾王《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序》: “虽忘筌戴笠,兴交态于灵台; 而搦管操觚,叶神心于胜气。” 扼襟: 控制要害。扼,掐住、控制; 襟,衣和领交接的地方。衣与领交接的地方正是人的脖颈、咽喉部位,乃生命之要害。在军事上,类似于脖颈、咽喉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因用掐住衣领这一动作来比喻控制要害。宋周邦彦《汴都赋》: “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为金汤,役诸侯为奴隶。” 发指: 头发竖起,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庄子?盗跖》: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项羽本纪》:“[樊哙]策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长生殿?侦报》:“外有逆藩,内有奸相,好叫人发指也。” 奋衣: 振动衣服,抖落尘土。表示非常气愤。《世说新语?规箴》: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弟而见之,谓曰:‘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吾不取也! ’奋衣而去。” 奋袂: 奋,举起; 袂,衣袖。举起衣袖。形容精神振作、情绪高涨的样子。三国魏曹植《游观赋》: “奋袂成风,挥汗如雨。”又《求自试表》: “辍食弃餐,奋袂攘衽。”宋苏轼《书蒲永升画后》:“奋袂如风,须臾而成。” 拂袖: 古时候的衣袖比较长,把衣袖一甩,表示气愤,如“拂袖而去”。后“拂袖”又引申为归隐。宋李曾伯《送周?俅笄涔榻?鳌肥??“历阶而上公卿易,拂袖以归韦布然。” 拂须: 宋丁谓出于寇准之门,官至参政,事准甚谨。一日,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为准拂须,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 ”事见《宋史?二八一?寇准传》。后来用于指下属巴结、奉承长官。宋李洪芸《庵类槁一新交行》 诗: “若非大夫尝便客,亦是丞相拂须人。” 拂衣: 抖动衣服,决定离去。喻指归隐。《晋书?郄超传》: “性好闻人栖遁,有能辞荣拂衣者,超为之起屋宇,作器服,畜仆竖,费百金而不吝。” 更衣: ①本义为换衣服,借指更换衣服休息的地方。《汉书?东方朔传》:“后乃私置更衣。”又《杨敞传》:“延年起至更衣。”②旧时贵族仕人都是穿长衣,如厕多有不便,在进厕所前要脱去长衣,后来就用更衣婉指上厕所。《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盍簪: 指衣冠会合。盍,合。簪,古代插于发髻或连冠于发的长针。后常用以指朋友相聚。《周易?豫?九四爻辞》:“朋盍簪。”唐杜甫《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枥马,列矩散林鸦。” 怀袖: 指怀抱或怀藏。袖,衣袖。南齐谢?《齐敬皇后哀策文》:“方年冲藐,怀袖靡依。”唐李白《酬崔十五见招》诗:“尔有鸟迹书,相招琴溪饮。长吟字不灭,怀袖且三年。” 怀刷: 指君主赠送的巾?等物品。比喻亲近得宠。《韩非子?内储说下》:“靖郭君相齐,与故人久语,则故人富;怀左右刷,则左右重。久语怀刷,小资也,犹以成富,况于吏势乎? ” 毁服: 降低服饰等级,以示谢罪。《晋书?桓雄传》:“[雄]毁服为童竖,随承向武昌。”《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出七年》: “宪大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胡三省注: “毁服,犹降服也。” 击衣: 古代的一种习俗,击打仇者的衣服,表示报仇。《战国策?赵策一》: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 ‘而可以报知伯矣。’ 遂伏剑而死。” 降服: ①脱去上服,表示谢罪。《国语?晋语四》:“公子惧,降服囚命。”②不穿华丽衣服。《左传?成公五年》: “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 结绶: 绶,系印章或玉饰的丝带。系结印带。比喻出仕做官。《汉书》七八《萧望之传》附萧育:“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南朝宋颜延年《秋胡》诗:“脱巾千里外,结绶登王畿。”注:“巾,处士所服; 绶,士者所佩。今欲官于陈,故脱巾而结绶也。” 结缨: 缨,帽带。据《史记?六七?仲尼弟子传》,春秋时孔子弟子子路为卫大夫孔悝宰,旧太子蒉(庄公) 因悝而作乱,蒉子辄(出公)出奔,(庄公的儿子出公要子路和他一起出走),子路不同意,庄公就派武士斩断子路的帽缨,以此相逼。子路凛然不屈地说道: “君子死,冠不免。”言毕结缨而死。此后人们就以结缨比喻慷慨献身。南朝梁江淹 《三狱中上建平王书》: “常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 解薜(bì): 薜,薜荔,一种蔓生的木本植物。古代以薜荔衣喻指隐士之衣,隐士脱去平日里穿的薜荔衣,不再过隐居生活,比喻入仕做官。唐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诗:“解薜登天朝,去师偶时哲。” 解龟: 解去所佩的龟印。指辞官。《文选》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 “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李善注: “牵丝,初仕; 解龟,去官也。” 解袂: 将衣和袖分开,比喻分离、离别。唐元稹《送王十一南行》 诗: “解袂方瞬息,征帆已翩飞。”唐杜甫《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鸹?催明星,解袂从此旋。” 解佩: 佩,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文官脱去朝服解下佩饰,比喻辞官。南朝宋鲍照 《拟古》诗: “解佩袭犀渠,卷帙奉庐弓。”唐李周翰注: “佩,文服也。犀渠,甲也。帙,书衣也。庐弓,征伐之弓。谓弃笔从戎也。”《北齐书?祖鸿劝传》与阳休之书: “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则吾于兹,山庄可辨。”南朝梁钟嵘《诗品》: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解绶: 绶,系印章或玉饰的丝带。解下印绶。指辞官。汉蔡邕《文范先生陈仲弓铭》: “迁闻喜长……郡政有错,争之不从,即解绶去。” 解褐: 褐,平民穿的粗布衣服。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比喻入仕做官。《晋书?曹毗传?封儒》:“安期解褐于秀林,渔父摆钩于长川。”《梁书?武帝纪》中天监四年春正月诏: “今九流常选,年末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世说新语?政事》注引《竹林七贤论》:“[嵇]绍惧不自容,将解褐,故咨之于涛。” 解巾: 古代成年男子戴头巾,而巾又是平民的衣饰。除去头巾,指出任官职。《后汉书?二十六?韦彪传》:“诏书逼彻,不得已,解巾之郡。”《北史?裴侠传》:“魏正光中,解巾奉朝请,稍迁义阳郡守。”唐陈子昂《为王美畅谢兄官表》:“臣兄自解巾从仕,三十余年。” 解组: 组,印绶。解下挂印的丝带,比喻辞去官职。南朝梁萧纶《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 “明年遂拜表解职,抽簪东都之外,解组北山之阳。”唐韦应物《答韩库部协》诗: “还当以道推,解组收蒿蓬。” 绝裾: 断去衣襟,表示去意坚决。裾,衣服的前襟。《世说新语?尤悔》: “温公(峤)初受刘司空(琨)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 绝缨: 相传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大家正吃得很高兴,忽然殿上的蜡烛熄灭了。有人趁黑牵拽皇后的衣服,王后扯下了他的冠缨,并告诉庄王,要求查点冠缨对其查办。庄王不但没有查办,反而命令大家都扯下冠缨尽情欢乐。后来吴兵攻楚,有一人抗击敌人异常英勇,庄王问他缘由,他说: “臣,先殿上绝缨者也。”缨,系帽子的丝带。后就以“绝缨”指度量宽大。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 “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 宽衣: 敬辞,用于请人脱衣。 联袂: 将衣袖连在一起,比喻连手、联合共同做事。唐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诗: “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敛袂: 整理衣袖,表示敬服。《史记?一二九?货殖传》: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判袂: 判,分开; 袂,袖子。因比喻别离。宋范成大《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诗: “故人新判袂,得句与谁论。” 佩紫: 古代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腰边佩带紫色的印绶。因借指身居高官。《史记?七九?蔡泽传》: “吾持梁策齿肥,越马急趋,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揖让入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南朝梁丘必范《与陈伯之书》: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佩紫怀黄,赞帷幄之谋,乘轺建节,奉疆场之任。” 捧袂: 举起衣袖,拱手拜谒。唐王勃《滕王阁序》: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披挂: 指战士穿戴甲胄,准备应战。《水浒》十二:“梁中书叫取一匹战马来,教甲仗库随应官吏应付军器,叫杨志披挂上马,与周谨比武。” 披襟: ①敞开衣襟。多用来比喻心情舒畅。战国楚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 ‘快哉此风!’”唐韦应物《雨夜宿清都观》: “旷岁恨殊迹,兹夕一披襟。”②比喻推心置腹, 以诚相与。《晋书?周传》:“王敦曰: ‘伯仁总角于东宫相遇,一面披襟,便许之三事,何图不幸自治王法。’”伯仁,字。 也作“披衿”。 南朝梁王僧孺《林海伏府君集序》: “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披剃:披上僧衣,剃去头发,指出家为僧尼。《景德传灯录?十二?志闲禅师》:“幼从柏岩禅师披剃,二十受具。”也作“披削”。又十三《宗密禅师》: “唐元和二年将赴贡举,遇造圆和尚法席,欣然契会,遂求披削。” 披缁: 缁,缁衣,僧尼的服饰。披上缁衣,指出家为僧。唐齐己《夏日寓居寄友人》诗:“披缁影迹堪藏拙,出世身心合向闲。”唐蒋防《霍小玉传》:“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顺,于此毕 (足) 矣。” 被(pī)缁: 被,穿上; 缁,黑色衣,出家人的衣饰。指穿起袈裟,出家为僧。《南唐书?二一?冯延鲁传》:“延鲁弃扬州,削发为沙门,逃归。周人执之,归于京师。时诮之曰: ‘执节分符,始作大军之师; 被缁削发,潜为行脚之僧。’” 齐眉: 比喻夫妇相敬相爱。唐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诗: “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与同浑家王氏,年少齐眉。” 潜服: 指衣内藏甲者。《周礼?天官?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丧服凶器不入宫,潜服贼器不入宫。” 求衣: ①指天不亮起床时找衣服往身上穿的样子。《汉书?邓阳传》:“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寒心销志,不明求衣。”注:“巨瓒曰: ‘文帝入关而立,以天下多难,故乃寒心战栗,未明而起。’”②指乞求衣服,有寄人篱下的意思。南朝梁江淹《报袁叔明书》: “幸以盗窃文史之末,因循卜祝之间,故俯首求衣,敛眉寄食而。” 倾襟: 推诚相待。南朝齐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三:“我昔微游于世,数经诣之,乃能倾襟。”《魏书?彭城王元勰传》:“勰倾襟礼之,常参坐席。”也作“倾衿”。 请缨: 《汉书?终军传》: “[汉武帝]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授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 绳子。后因用“请缨”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唐王勃《滕王阁序》: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唐杜甫《岁暮》诗: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 攘臂: 捋起衣袖,伸出胳膊,表示振奋或愤怒。如攘臂高呼、攘臂策目。《老子?三十八章》: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后汉书?刘陶传》:“诚恐卒有役夫穷匠,起于板筑之间,投斤攘臂,登高远呼,使愁怨之民,响应云合,八方分崩,中夏鱼溃。” 攘袂: 捋衣出臂,表示振奋。《汉书?五一?邹阳传》: “能历西山,径长乐,抵未央,攘袂而正议者,独大王耳。”晋袁彦伯(宏)《三国名臣序赞》:“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非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 肉袒: 脱去上衣,露出肢体,表示降服或谢罪。《史记?宋微子世家》: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面缚: 反手缚于背而面向前)。又《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散发: 发不束整,喻指解冠隐居。《后汉书?四五?袁安传》附袁闳:“延熹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欲投迹深林。”唐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胜冠: 指能加冠的成年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 胜衣: 指小孩已经能穿成人的衣服了。喻指小孩已逐渐长大。《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今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陛下恭谦克让,抑而未议,群臣百姓,莫不失望。”南朝梁钟嵘《诗品上》:“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甫: 始。) 释褐:脱掉粗布衣服。喻指做官。汉扬雄《解嘲》: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宋王安石《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 “初以进士释褐,补宁州军事推官。” 释绂: 绂,古代礼服之一。脱去官服,指辞官。晋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 “投弁释绂,皓恩东岳。” 释服: 这里的服有两种含义,一是朝服,二是丧服; 释为解除、脱去的意思。因此,释服一指脱下朝服,二指服丧期已满,解除丧服。《仪礼?乡射礼》:“主人释服,乃息司正。”《史记?孝文本纪》: “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束甲:①卷起甲衣,表示轻装直往,决一死战。《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②收起甲衣。表示投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弹冠: 本义为拂去帽子上的灰尘。冠为古代士大夫的服饰,常作为官职、为官的象征。心情愉快,沐浴更衣,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引申为即将走马上任,出来做官。《楚辞?渔父》: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汉书?王吉传》: “吉与贡为友,世称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三国志?魏书?杨峻传》: “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 袒缚: 袒衣露体,缚手于背,表示降服。《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唐贾至《虎牢关序》:“时则太宗据以拒河、朔,克擒鬼夏,伪郑袒缚而请命。” 袒割: 天子袒衣,亲自切割牲口。为古代敬老养老之礼。《礼记?乐记》: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二年冬诏: “尊事三老,兄事五更……朕亲袒割,执爵而嵊。” 袒免: 露出左肩、脱去帽子,表示对死者的哀思。古代丧礼规定: 凡五服以外的远亲,可以不穿丧服,只袒衣免冠就可以了。《左传?哀公十四年》:“孟懿子卒,成人奔丧,弗内,袒免哭于衢。”现在人们前去吊唁故友时,还有脱帽致哀的礼仪。 袒裼(xī): 古时脱去上衣,露出内衣,表示有礼貌。《礼记?内则》: “不有敬事,不敢袒裼。” 袒右: 古时解开上衣,露出右肩,以示赞成或与众不同。《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乃入市中,曰: ‘淖齿乱齐国,杀闵王,欲与我诛者,袒右。’市人从者四百人。”《汉书?陈胜传》: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望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 题衣: 把字写在衣服上。据晋王嘉《拾遗记?六?后汉》记载,任末十四岁时,学无常师,经常长途跋涉到各处学习,看到感兴趣的事情就记录在自己的衣服上,他的门徒看到他这样勤学,就经常帮他更换干净的衣服。于是以“题衣”喻指勤学。 投袂: 挥袖,甩袖,表示奋发、立即行动的样子。《左传?宣公十四年》: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晋陆机《门有车马客行》: “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 投簪:拔掉固定冠帽的簪子,冠帽就会落下。比喻弃官。南齐孔德璋(稚?)《北山移文》: “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注: “挚虞徵士胡昭赞曰:‘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脱屣: 脱鞋。比喻看得很轻,不足介意。《汉书?郊祀志》上: “嗟乎! 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 ”明吴伟业《贺新郎病中有感》词:“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消说。” 脱靴: 解靴以阻其行,表示挽留。《旧唐书?崔戎传》: “将行,州人恋惜遮道,至解靴断者。”明朱国祯《事起》:“去任官百姓脱靴,其于唐崔戎,历今遂为故事,即贪酷吏亦用此法。” 脱冠: 脱去冠冕,比喻官吏辞去官职。宋苏轼 《对酒歌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犁叟。” 脱甲:解去铠甲,比喻停战。《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脱甲,谋士未得高枕者。” 脱 (xǐ): , 舞鞋, 无跟的小鞋。 脱鞋,比喻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史记?封禅书》:“于是天子曰:‘嗟乎! 吾诚得如黄帝, 吾视去妻子如脱 耳。’”《史记?魏世家》: “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 则去之楚、 越, 若脱 然。” 脱簪珥: 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史记?外戚世家》: “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另据《列女传?周宣姜后》,宣王曾经早上起床很晚……耽误朝政,看到宣王这样不勤于朝政,夫人姜后便呆在房中不出来,取下簪珥,并对宣王说: 妾之不才,致使君王失礼而延误早朝,请求处罚她。宣王受到震动并说: 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于是勤于政事,早朝晚退,卒成中兴之名。自此,“脱簪珥”也省作“脱珥”,并用来比喻妇女有德行。 宵锦: 穿着精美的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比喻尊荣而不为众人所知。南朝陈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 “故乡如此,成为衣绣,故人不见,还同宵锦。”参见“衣锦夜行”。 宵衣: 天未亮就起床穿衣。旧时多用于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南朝陈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 “勤民听政,昃食宵衣。” 挟纩: 披着棉衣。比喻因受到抚慰而感到温暖。 藉领: 杀头谢罪。藉,通挈,提,持。《战国策?秦策三》: “臣战,载主挈国以与王约,必无患矣; 若有败之者,臣请藉领。” 挈领: 提起衣领。比喻做事抓住纲要。《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参见“提纲挈领”。 袖箭: 在衣袖里暗藏利箭。比喻暗藏杀机。《元史?顺帝记》二:“辛未,禁弹弓、弩箭、袖箭。”《武备志》一○二:“袖箭者,箭短而簇重,自袖忽发,可以御人三十步之远。近世大将军刘?最善之。” 袖刃: 在衣袖里暗藏利刃。比喻暗藏杀机。唐刘禹锡《武夫词》: “探丸害公吏,袖刃妒名倡。” 袖手: 把手褪缩在袖子里,比喻对事情不过问。宋陆游《书愤》诗之二:“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无名氏《村乐堂》一折: “没揣的两鬓秋,争如我便且修身闲袖手。” 衣锦: 身穿绣着花的锦缎衣服,比喻荣耀、显赫。《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衣。” 艾(yì)服: 艾,割。割去犯人的蔽膝。古代一种象征性的刑罚。南朝梁任?《为王金紫谢齐武帝求皇太子律序启》:“臣闻化澄上业,草缨垂典; 教清中世,艾服惩刑。”参见“艾毕”。 艾毕: 古代一种象征性的刑罚。即割去犯人护膝的围裙,以示宫刑。《荀子?正论》:“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形。墨黥,?婴,共艾毕。”(墨黥: 古代刑罚之一,即在犯人脸上或额上刺刻花纹,并涂上黑墨。?婴: 即草缨,用草绳当作帽带系在犯人的颈上,以示劓刑。) 澡熨: 将衣物洗涤后熨平。比喻改革旧俗。北宋宋祁 《成都府新建汉文翁祠堂碑》:“翁之治蜀,开学校以《诗》、《书》教人,澡熨故俗。” 斩祛: 祛,衣袖。据《左传?僖公五年》,晋公子重耳因遭骊姬之谗,晋献公命寺人前去杀他。重耳得知后逾墙而逃,寺人追至斩掉重耳的衣袖。后来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但斩祛之事始终不忘,心怀怨恨。后用“斩祛”指旧怨。《梁书?马仙?传》: “射钩斩祛,昔人弗忌。” 折屐: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与门客下棋,闻其侄玄等破苻坚,不露喜色,局终入内,过门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于是就以“折屐”比喻狂喜。宋苏轼《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 “新诗到中路,令我喜折屐。” 振绮: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振动轻薄的丝织品,比喻轻而易举,不费力气。唐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远王屋》: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 濯缨:洗涤冠缨,比喻超脱尘俗,操守高洁。《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振冠南岳,濯缨清川。潜处蓬室,不干事权。” 左袒: 脱左袖,露出左肩。表示偏袒一方。参见“左右袒”。 左右袒: 左袒或右袒,即袒露左臂或右臂,以示偏护某一方。汉初吕氏专政,太尉周勃谋诛诸吕,行令军中说: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全军都左袒拥刘。后来就把偏护一方称为左袒,两无所助曰不为左右袒。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