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囊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囊玛

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传统歌舞。因在拉萨布达拉宫内的囊玛岗(即内室)演出而得名。是一种比较大型的歌、舞、器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囊玛形成于藏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之上,大约在清代康熙前后开始风行于贵族阶层。由于是供上层贵族、喇嘛享受的一种艺术,故歌词多为上层文人所作,宗教色彩比较浓厚。

囊玛的歌词多为六字句,中间夹有较多衬字。其音乐结构工整,常有引子―歌曲;引子―舞曲;引子―歌曲―舞曲等形式。引子由器乐演奏比较固定的曲调;歌曲典雅舒展;舞曲时演员停止歌唱,跳起热情奔放的快速舞步,同时用脚在木板上踏出明快的音响。囊玛的主要伴奏乐器为竹笛、札木聂、扬琴、特琴、根卡、藏京胡及串铃等。

藏语音译。西藏古典歌舞。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城镇。历史渊源有多种说法, 一般认为因在达赖五世(1617―1682)居住的内室“囊玛康”演出而得名。在*第巴桑结嘉错组织下形成了囊玛。但有歌无舞, 只供达赖喇嘛及其高级官员娱乐。达赖六世*仓央嘉措的情歌,突破宗教束缚,通达人情,适于歌唱,成为囊玛的主要歌词, 流传民间,使囊玛内容趋向丰富。歌曲分为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活跃、热烈、朴实、抒情而优美。解放后在伴奏的多种乐器中增加了提琴,成为藏、回等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

藏语音译。藏族的一种古典歌舞。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城镇。囊玛的来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但一般认为是因在达赖五世的内室“囊玛康” 演出而得名,在桑结嘉错的组织下形成了此种较为固定的曲调。但当时有歌无舞,只供达赖喇嘛及其高级官员娱乐。到了17世纪末,达赖六世仓央嘉错创作了多首情歌,以描写男女恋情、讽刺封建礼教为题材,突破了宗教的束缚,使“囊玛” 的歌词富于社会内容,也更适于歌唱,并开始在藏族民间普遍流传。歌曲分为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特点是欢快热烈,朴实优美,抒情性很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解放后经过改进,在伴奏的多种乐器中又增加了提琴,成为藏、回等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舞。

“囊玛”以其美妙动听的音乐、热情典雅的舞蹈,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囊玛流传于拉萨、日喀则一带。它的表演形式通常是在一段独唱或合唱之后进行舞蹈。其节奏由慢渐快,慢板时只唱不舞,曲调柔美抒情;快板时只舞不唱,节奏跳跃、气氛热烈。囊玛舞的表演人数不限,少则一人,多则七八人,多为女性。舞者身着藏装,装饰整洁。

伴奏通常用七种乐器,即扎聂琴、扬琴、竹笛、毕旺、串铃、根卡、二胡。歌词除少数涉及宗教外,大都是歌颂家乡、表现纯真爱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许多情诗,也是囊玛歌词的组成部分。

囊玛由于受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发展较快,整个音乐、舞蹈的结构非常完整,歌曲与舞蹈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动作丰富、组合变化多样。脚步动作虽属“堆谐”一类,但又区别于农区堆谐。它只流行于城市,由于城市文化与农区文化的差别,以及表演者心态的不同,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表演风格。囊玛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更多了一些优美细腻的情调。

囊玛舞的上身姿态讲究优雅、柔和,脚下踏点要求干净、敏捷。整个舞蹈风格典雅、气派,具有独特的魅力。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8:54